我们知道,《大明王朝1566》算是一种精英叙事,对观众有一定的门槛要求,趣味性不太能满足普通观众的需要,但现在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了。
首先,有些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对这部剧的系统性解读。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力求讲出故事、台词、场景背后的弦外之音,这就让很多原本看不懂,或者没耐心看下去的观众真正体验到了这部剧的爽感。
也正是因为如此,和那些一两个小时就能带你看完全剧的解说视频不同,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解读视频基本都在20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40个小时,比原片还长。
而且,每个作者的解读风格还不一样。有的追求呈现编剧刘和平的原意,手捧《大明王朝1566》的小说,讲解无法在剧中展现的细节;有的喜欢加入个人的理解,指出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联,这样难免夹杂私货,且容易过度解读,但观众就吃这套。
降低门槛的另一个表现是“全员皆梗”,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剧集的气质,让原本严肃而悲壮的故事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比如,剧中的嘉靖帝因为经常给下属一些似是而非的旨意,让他们自行揣摩用意,被观众封为“大明第一谜语人”。
小阁老严世蕃因为说了一句“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在我的肩上担着”,被封为“大明举重冠军”。
还有胡宗宪因为几头受气被称为“大明媳妇儿”,赵贞吉是“大明第一不粘锅”,郑泌昌是“大明第一气泡音”......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梗的密集程度一时半会儿根本讲不完。
作为旁观者,让我感触最深的既不是深度解说,也不是搞笑梗,而是它对如今剧集观众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按照当今观众的喜好去审判《大明王朝1566》,恐怕不会有人说它是历史正剧,毕竟连改稻为桑的核心叙事都是虚构的,有些人物也和历史上的记载有所不同,服装道具更说不上还原历史。要搁一般的剧里,这都是要揪出来大批特批的。
但《大明王朝1566》作为历史正剧的活化石,仿佛正在穿越时空,告诉观众何为正宗的历史范儿。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