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生姜迎丰收,“姜”来好“钱”景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通讯员 张涛 王孝强

金秋时节,正是生姜收获的季节。10月29日,记者走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生姜大田里,浓郁的姜香伴着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放眼望去,田垄上姜叶郁郁葱葱、茎粗叶肥。绿葱葱的姜地里,四处分散着收获的群众,他们三五成群,或蹲或坐,正忙着翻挖、分拣、装筐,丰收的欢笑声和着生姜的鲜香,滋润这片热闹非凡的土地。农户们分工合作,采收生姜,娴熟地拔出生姜,剪枝剥泥,干劲十足,田野里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片

移风店镇女儿村位于大沽河和流浩河汇流处的北岸,地势低洼,古来多水灾。相传唐朝时一官员汛期入村访查,男子皆去堤坝防汛,村中只见妇孺孩童,官员遂称此村为女儿村。女儿村由此得名,称呼至今。据了解,生姜是移风店镇女儿村传统的种植作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即墨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和“菜篮子”。女儿村生姜以块大皮薄、色泽鲜亮、丝少肉细、辣浓味美、营养丰富、耐贮藏等优良特性而驰名中外,兼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结合市场需求,采取“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生姜种植,开辟农民创收新路径。

图片

生姜大田里,农户们手上忙碌,脸上洋溢着喜悦,时不时传来的欢笑声和着生姜的鲜香,滋润着这幅热闹的丰收图景。

图片

前几天刚下过几场秋雨,田野里的空气格外清新。女儿村村民李松举和家人,在自己的姜地里忙着收获生姜。雨后的土地很松软,李松举用叉子轻轻地松下土,一把把饱满金黄的大姜破土而出。他的妻子则忙着给生姜清理泥土、剪枝。看着个头硕大、形状饱满的生姜,李松举古铜色的脸上挂满笑容:“今年我种植的1.5亩生姜,亩产可达12000斤,每亩收入约4万多元。生姜产量高、行情好,销售供不应求。”他自豪地说,咱这地里种出来的生姜就是好,种植所施的是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产出的生姜分量足,口感好,而且外形也很“俊”。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该村生姜品质好,才有力确保了销路畅通,每年到10月底是生姜收获的季节,超市的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联系来收购生姜,很多商贩也会“闻”着生姜的味儿找上门来。

图片

移风店镇女儿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秋介绍,生姜是女儿村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全村360多户,有一半多种植大姜的。为发挥好大姜的品牌效应,女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延伸大姜产业链,制作的姜糖、姜片、姜粉、腌制姜芽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使大姜的收益翻番,村民们也因为种植大姜拓宽了增收致富路。

图片

“种姜,就是玩心跳,价格过山车。赚钱年份多,价格低迷时也有,‘姜你军’、‘蒜你狠’的话,就是这么来的。”李成秋告诉记者,如果遇到行情低迷,村民就把姜窖藏起来,等价格高了再出手。“这就是‘贱时储存贵时卖’。”

图片

近年来,移风店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为生姜种植大户做好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0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女儿村双创中心建成使用。村庄利用双创中心农产品展销、网红直播带货、数字化农业展示平台等功能,形成了大姜种植销售,姜糖、姜粉等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主的混合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