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感感染后的病毒性肌炎 | 病例分享

图片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历资料


患儿3岁,主因流涕、咳嗽3日就诊。患儿曾在3日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9℃,通过每 4-6 h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控制,就诊时已经退热。患儿液体和饮食摄入均正常,二便正常,无呕吐、腹泻。在此次就诊前3日,其妹妹被证实患有流感。


在本次就诊前1日,患儿父母报告其出现腿部疼痛,拒绝走路,在就诊期间依然存在。患者发育史无特殊,疫苗接种史正常。


本次入院临床表现良好,无呼吸窘迫,生命体征稳定。只在特别要求的时候走路且步态不稳、踮脚。体格检查时患儿四肢活动范围正常,小腿和大腿无压痛。


初始实验室检查报告甲型流感聚合酶链反应(PCR)阳性,白细胞显著升高至15.22 μL /µL,中性粒细胞占比为74.4%。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至673 U/L,提示肌肉损伤。其余的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两日后的血液和尿液培养结果均无异常。


患儿诊断为甲型流感相关性肌炎,遂采取支持治疗包括退热药物和补液维持。因患儿父母拒绝,未服用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两日后随访显示患儿步态有所改善,但体温仍高达38.9℃。在随访期间,患儿可以稳定行走,未诉腿部疼痛。此后患儿在持续支持性治疗下体温恢复正常。


分析讨论


病毒性肌炎是一种罕见的,但被充分记录的流感感染后遗症,尤其是在儿童中。该病常并发于流感过程中,也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冬春季该病的发生率较高,发病速度快,病情变化快,常突然发病,形成肌痛,导致患儿不能行走。本病例说明了这种疾病的经典三重表现:突然发作的肌肉疼痛和行动障碍以及之前诊断为甲型流感。有研究证实,病毒性肌炎常发生在急性流感感染期之后。本例患者存在腿痛和步态异常,与病毒性肌炎的特征相关。


病毒性肌炎常与流行感冒一起并发,引起的病毒多见于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柯萨奇病毒;EB 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能引发患儿产生肌炎。CK 升高是病毒性肌炎的相关诊断标准,CK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肌肉损伤,通常见于流感病毒感染后的病毒性肌炎。研究表明,CK 升高的程度有时与肌肉症状的程度成正比,但随着病情的消退,CK 水平会恢复正常。


甲型流感病毒相关肌炎的最主要的前驱症状是发热、咳嗽、流涕、头痛,突然出现的双侧小腿疼痛,其次是踮脚尖走路及拒绝行走,最常累及肥肠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病毒感染后肌肉出现高反应性炎症损害或免疫损害,也可能是病毒直接损害肌肉组织所致。


本病为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持续约1-2周。其治疗主要是支持性的,补水和使用退热药物是主要的干预措施。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肌炎的恢复并不是强制性的,本例患儿在随访期间的改善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无需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即可解决。


其他引起急性肌无力和疼痛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吉兰-巴雷综合征、细菌性肌炎等,在诊断病毒性肌炎时需要排除这些原因。尽管有鉴别诊断,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包括 CK 水平升高和 PCR 阳性,证实了病毒性肌炎。为避免因误诊而进行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早期认识到这些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儿童病毒性肌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需要早期识别。支持性措施,如补水和退热药物是有效的,患者的康复不需要抗病毒治疗,多数情况下,该疾病为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区分病毒性肌炎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无力很重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或治疗。


参考资料:

1. Jogie J A, Arain A,, et al.(October 12, 2024) Viral Myositis in a Pediatric Patient Following Influenza Infection: A Case Report. Cureus 16(10): e71294. 

2.黄潇慧,廖琨.甲型流感病毒相关良性急性儿童肌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北京医学,2023,45(12):109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