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渠
纵贯蓬莱全境
长达百里
它是红旗渠的安溪版
是一道奔流不息的精神图腾
今年是百里渠建成50周年
一起回溯历史
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蓬莱人民
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
苦干近十年
在巍巍山岭间修建一条“人工长河”
1962年10月,安溪县遭遇了一场特大干旱。这场干旱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溪涧断流,田地龟裂,持久且广泛的旱情给人们带来无尽的苦痛。蓬莱,这个历史悠久的农业重镇也无法幸免。眼看万亩农作物枯萎,对于经历过那段艰难岁月的蓬莱人而言,记忆因为痛苦而特别地鲜明 。
蓬莱镇鹤前村村民 刘天然
想起当时没有水,眼泪都要流下来。农村水沟边,群众是你挖一个坑,我挖一个坑,晚上没有睡觉,等着盛水,看能不能盛一担水,挑去浇秧苗、浇菜 ,农作物都种不起来,万分艰苦。农民最需要的就是水,没有水就像人没有血。
蓬莱人对水的渴望,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千年前。据史载,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安溪大旱,赤地千里。乡人从邻县请来普足禅师在蓬莱设坛祈雨,才解除了旱情,清水祖师就此与蓬莱结缘。
清水岩的祈雨台
就是千百年来
蓬莱人与旱灾抗争的见证
清水祖师文化研究会会长 柯磊城
“播云赐雨且信功归佛法,截水迴流当知事在人为”,这一对联非常哲学辩证,包含了一种“事在人为、自力更生”的精神理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老百姓在抗灾祈雨只能依赖民间信仰,依托神明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开渠引水,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
安溪县蓬莱镇水利站站长 詹春龙
所以,这和我们闽南人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精神,以及我们安溪人的“靠自己骨头长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登上祈雨台,詹春龙心中的答案得到了验证。詹春龙,在蓬莱镇水利站已经工作二十余年。这些年,他踏遍了蓬莱镇的每一处水利工程,尤其是那条贯穿15个村庄、滋养了上万亩土地的百里渠,最是牵动着他的心。今年,詹春龙计划搜集整理有关百里渠建设历程的史料,为《蓬莱镇志》的编写添上不可或缺的水利篇章。
安溪县蓬莱镇水利站站长 詹春龙
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听很多老前辈说,五六十年前就能够把百里渠建成,而且当时条件非常艰难,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建成的。
正是1962年这场百年一遇的极端旱情,让蓬莱人最终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他们决定在该镇鹤厅村的龙潭溪鸳鸯港筑坝建渠,引水灌田,开辟一条纵贯全境的蓬莱水渠。但是,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财力紧张,物资匮乏,甚至没有造桥铺路的基本设备,再加上技术落后,要推进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可谓难如登天。
安溪县蓬莱镇水利站站长 詹春龙
从档案馆里面查到申请建设的报告跟预算表可以看出,当时总的预算是要100多万元,但是当时财政非常困难,只有拿出4万元资金跟4万斤粮食来补贴,所以两者形成极大的反差。但是当时的干部群众非常有热情,摩拳擦掌在等候号令动工。
现年87岁的谢复明和83岁的柯建国都是建设蓬莱水渠的亲历者,项目启动时他们是20多岁的青壮年,作为原安溪县水电局的技术人员,他们第一时间接到了任务。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员 谢复明
蓬莱大圳要建,叫我们马上准备,人都要下去。水电局就我们三个去,蓬莱公社的两个,下面大队再调人,几个人就成立指挥部。
1965年12月,谢复明和柯建国等十多名技术人员从鹤厅村的坝址开始测量工作。他们白天翻山越岭,晚上绘图计算,用双脚丈量着这张水利蓝图的每一个细节,最终测量出渠道总长度为61.5公里,即123华里,于是,将原来命名的“蓬莱水渠”改为“百里渠”。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员 柯建国
基本上没固定住所,到处安营扎寨,住在乡下,这里测量好了,换到那里,在那里住一晚,测量好了又换地方,有的租村民的房子,有的住宫庙里,还有住公家的加工厂。
测量工作铺开的同时,要兴建百里渠的消息很快传遍蓬莱的每一个角落,群情振奋!今年95岁的陈德再老人是新坂村年纪最大、党龄最长的老党员。58年前,他是一名充满干劲的大队干部,当他挨家挨户走访,就田地房屋征用等问题进行沟通时,群众的响应十分地积极而热烈。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陈德再
当时人们最苦的是没有水,当时群众希望第一个是水,第二个是路 ,不然房子整座拆掉,他会让你拆吗?
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1966年8月,百里渠正式动工!为了工程顺利推进,百里渠建设实行分段负责制,由指挥部将工程任务安排给16个生产大队,再由生产大队分配到生产小队。任务明确了,各生产队迅速铺开作业面,村民们自带工具、自带口粮、自带铺盖,踊跃投身到百里渠建设工地上。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员 柯建国
轰轰烈烈,从头到尾都是人,包括没有受益的大队的群众也去帮忙施工。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林华山
当时都是硬攻,石头都是打石场很远的地方拉进来,用板车硬拉进来 ,不然没有路,石头就是用绞车吊上去,施工没有搭架子,用吊篮把人吊进去槽墩里,吊进去再把石头拉进去施工。
虽然渡槽的建设困难重重,但最艰难的“攻坚战”却是位于新坂村的双坑口隧道。这条长1550米、断面高2米、宽1.8米的通水隧道是百里渠的“咽喉要道”工程,只有挖通这条隧道,水流才能跨越大山,分流左右,灌溉更多的土地。现任百里渠管委会主任马岗彬对这段工程建设尤为了解,因为其父亲就是亲历者之一。
安溪县蓬莱百里渠管委会主任 马岗彬
从小经常听我父亲讲,当时使用的工具比较简陋,只有锄头、铁钎、锤子、人力板车、土箕这些,没有什么比较好的工具,山洞里面氧气不足,照明条件又不好,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同时也有塌方的危险。
再难
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1969年3月
指挥部组织全公社
60多名男青年
开挖双坑口隧道
这一号召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每个生产队也都积极报名,我就第一个报名,我叫我爸爸赶快去报,我要去。
踊跃报名的蔡土法是双坑口隧道最年轻的建设者,当时只有16岁的他和其他工友一样,充满攻克难关的斗志。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人员分为三班,他们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将隧洞一寸一寸推进。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这样一锤一锤打下来,那真的是跟红旗渠有拼头了。手被工具磨得起泡一次又一次,不止起泡的问题,连流血都有,这个都是很正常。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派驻卫生员 刘新波
进场的时候,这些工人对打孔操作,还不太熟悉,比较容易受皮外伤,但仍旧带伤工作。
刘世辉参加隧道挖掘时,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坚硬的石面上凿好炮眼,装药放炮之后,还要小心翼翼地检查。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刘世辉
等炸药爆炸完要进去,固定是要检查的,拿撬棍往上捅一捅,捅一捅看会不会掉土石渣,如果不会掉就安全。
山洞环境恶劣,危险重重,这群年轻的“愚公”们在铁锤叮当中,不畏艰险、日夜兼程。在进洞约一百米时,人们最担心的意外发生了。由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发生了塌方事故,蔡土法和其他五个工友被困在山洞中。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水渗透以后,塌方的速度,印象中很快。那个木工师傅,他一直往我们洞里面跑,还好来得及,没有发生伤亡事故。
土方堵住山洞,隔绝了向外的生命通道。在塌方处往内还有已经开凿好的约50平方米的工作面,六个人只能困守在危险中等待救援。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那个水满得很快,一直涨起来, 涨的可能最起码有一米。我们工作面还有那个木板,把它全部拖进来,拖进来全部叠起来,慢慢涨我们慢慢垫,慢慢涨我们慢慢垫。
此时洞外早已围满前来救援的干部和群众,大家群策群力,合力将一根钢管打进山洞,贯穿塌方处,由此在洞内外之间搭起一台“临时电话”。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员 柯建国
钢管打通之后,里面有声音出来,说明人安全,大家就比较安心了,喊话里面有声音,说在洞里面很冷,人不要紧。
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这个水管进去,一个作用是通话询问情况,第二个是氧气有没有缺陷,第三是不是如果是肚子饿的话,如果时间长了送了点东西进去。
时间分秒流逝,抢救刻不容缓。万分紧急的时刻,救援人员急中生智,决定赶制一批木质四方架,连接起一条“临时生命通道”。
时任百里渠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员 柯建国
外面在组织说愿意出力的排队,畚箕、锄头,一个个接力,一直清理出去,这样抢救出来。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中,所有人紧紧拧成一股绳,靠着双手、锄头和土箕,时刻不停传运土方,最终将受困人员抢救出来。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出来的时候,就看到黑压压的全是人,拿着手电,还有什么灯光、火把,满山都是,那真的是上万人,我父亲当时看到我出来,他说我们都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你。
时光荏苒,五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但是这段往事蔡土法依旧刻骨铭心。好在所有被困人员有惊无险,这次突发事件并没有给工程建设带来多大的影响,所有人在短暂休息恢复体力之后,又很快投入到隧道的建设中。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蔡土法
我们这一代比较辛苦,但下一代就会幸福,那真的当时都这样想,大家都这样讲。
1971年5月15日
这是一个万众欢庆的好日子
经过2年2个月的日夜奋战
双坑口隧道终于开通
这一天
指挥部召开庆功大会
庆祝百里渠全线贯通
并把双坑口隧道命名为“群英洞”
百里渠引水工程建设者 陈德再
敲锣打鼓向镇政府报喜,水通了,每个人都很高兴,整晚不睡觉,大家都去看水,看水通了。
百里渠全线贯通后,指挥部又加紧推进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的建设,直至1974年10月,全线全面配套完工。这条人工长河建成之后,龙潭溪水纵贯蓬莱,受益群众5万多人,历史性地解决了蓬莱群众千百年来的农业和生活用水难题,从根本上解除了干旱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威胁。
安溪县蓬莱镇水利站站长 詹春龙
为什么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能建成百里渠,靠的就是蓬莱人骨子里那种“事在人为”的信念。这个渠道可以说是一个民生渠,也是一座精神丰碑,将激励我们新一代的水利人接续奋斗。
五十多年过去,百里长渠依然奔流不息,润泽着蓬莱大地,创造新的时代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退茶还耕,是安溪这个山区农业大县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长期实践,百里渠为蓬莱人践行“端牢饭碗”增添最大的底气。
安溪县蓬莱镇副镇长 李琼月
正是因为有了百里渠,确保了灌溉用水,我镇在耕耕地有6000多亩,这两年耕地更是恢复了1000多亩,所以说百里渠是我们的生命渠、民生渠。建设百里渠不易,而守护百里渠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这两年我们还在全省首创了渠长制,切实守护好百里渠,确保渠水长流。
经过一次次探访
百里渠的建设史
逐渐勾勒成型、丰富完满
詹春龙的工作也进入了尾声
指尖的文字将生动还原
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晨 康晓萍 谢伟平 林炎明 许德荣 叶一煌 谢鑫鑫
编辑:李霜茹
审核:一审|林坤源 二审|杨伟艺 三审|谢永茂
来源:安溪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晨 康晓萍 谢伟平 林炎明 许德荣 叶一煌 谢鑫鑫
编辑:李霜茹
审核:一审|林坤源 二审|杨伟艺 三审|谢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