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回本《西游记》里,猪八戒是二师兄。然而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却还没有猪八戒这个角色。元代的杂剧和平话里,则都是有“朱八戒”的戏份的,此外还可以找到一些壁画、浮雕等图像方面的证据。粗略推算,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时间,应该在宋元之间。
朱八戒变成猪八戒,应该是为了避免读者往明朝皇帝身上联想而修改的。明朝大多数时候,倒是并不忌讳说到猪,但如果让一个丑角姓“朱”,却未免太冒犯了。
猪精的基本特征
关于二师兄的前史,可以说这么几点:
首先,猪八戒和朱士行恐怕没什么关系。
朱士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三国时曹魏的人,很可能是中原汉地第一位正式受戒出家的僧人,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这样一个人,又刚巧姓朱,就让人忍不住猜想,他是不是和猪八戒有关?
这个,本来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脑洞。但有人言之凿凿地说,朱士行的法号是八戒,甚至于某些网络百科,“朱士行”词条就说他号八戒,这个是没有文献依据的。
其次,猪八戒应该是一只黑色的野猪。
《西游记平话》里,明确说“黑猪精朱八戒”;《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住在黑风山黑风洞,号称黑风大王,黑更是它的招牌了。
百回本《西游记》里猪八戒也并未被洗白。他第一次出场,是观音菩萨到长安去物色取经人,猪八戒饿了,想把菩萨当食物。菩萨对他说了一句:“你是那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豕和彘,都是猪的意思,野豕就是野猪。后文书,也多次提到八戒是野猪。
野猪,自然以黑色为常见;其实古代中国的家猪,大多也是黑色的,“家家都有黑毛猪”“乌鸦不要笑猪黑”,这种民间谚语,都反映了普遍印象里,猪是黑色的。
猪八戒在高老庄,变成一个黑胖汉子,黑是他本来的肤色。
后来的戏曲舞台上,猪八戒也是黑猪。86版《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老师,他的伯父七龄童,特别善于演猪八戒。1962年的绍剧电影,他演的猪八戒就是只黑猪。1985年的动画片《金猴降妖》,讲三打白骨精故事,猪八戒仍然是黑皮,算是黑猪八戒最后的绝唱。
随着中国引进的大白猪逐渐增多,首先还是戏曲舞台上尝试性地出现了白猪八戒,效果还不错,而86版《西游记》之后,白猪八戒就彻底深入人心了。
第三点,猪八戒被贬之前,为什么是天蓬元帅?
《周易》里就说:“坎为豕。”猪对应八卦里的坎卦,而坎卦又对应水。也就是说,在古人的认识里,猪和水的关系比较密切,《史记·货殖列传》里说:“泽中千足彘”,每头猪四只猪蹄,千足彘就是二百五十头猪。太史公这里是说,养猪,要在沼泽之类的地方。还有,既然古代中国猪以黑猪为主,而按照五行观念,水对应黑色,那么猪也就和水挂钩了。
还是按照五行观念,水对应北方,而按照道教的神谱,天蓬元帅全名北极左垣上将都统大元帅天蓬真君,是北斗破军星的化身,天蓬元帅也是北方的。所以猪八戒就这么着和天蓬元帅挂上钩了。
当然,这个也就是贴个标签,猪八戒的特征,和道教典籍中对天蓬元帅的描述,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自称本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又是利用了佛教的文化资源,那猪八戒就应该是一只九个头的金色的猪了。这更是信口乱吹给自己贴金,更作不得数,前面已经说了,杂剧中的八戒黑得很。
第四点,在中国故事的传统里,猪往往象征着淫欲。
猪的繁殖力强,人类也是够无聊,一边享受着猪能生带来的好处,一边嘲笑猪是淫欲的象征。
春秋末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和宋国的美男子公子朝相恋,把公子朝弄到卫国去做官。宋国人就编民谣,讽刺这件事:“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艾是美貌,豭是公猪,这句是说:你们家的母猪已经满足了罢,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怎么还不回来啊?
秦始皇留下的琅琊石刻里,提到秦朝净化社会风气的文化工程,有所谓“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把和别人的妻子发生关系的男人,称为“寄豭”。
百回本《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好吃也好色,此前的猪精故事,讲猪如何好吃的少,公猪抢女人的故事却很多,可以说自成一个传统。
唐传奇里的“乌将军”
唐代的传奇小说《玄怪录》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初的名臣郭元振,有一次迷路,发现一处华丽的住宅,灯烛辉煌,佳肴罗列,似乎在准备办婚礼,却悄然无人,只有一个女子被关在东阁之中,呜咽不已。
郭元振上前询问,女子答道,本地有一个神明,叫乌将军,每年要乡人献一个美丽的处女给他。这女子就是被献给乌将军的。
郭元振起了义愤之心,决定留下来铲除猪妖。
不一会,乌将军到了,见到郭元振。因为郭元振命里注定要当宰相的,乌将军倒也识相,对郭元振很客气。郭元振假意与乌将军友好,突然拔刀斩断了乌将军一只手,乌将军负痛逃走,再一看,断手原来是一只猪蹄。
不一会,哭泣之声渐近,原来是女子的父母和乡里有威望的父老抬着棺材来了,准备为女子收尸。可见,所谓乌将军娶妻,和河伯娶妇相似,都分明是要断送一个女孩子的性命。当地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
见到郭元振得知原委,父老们还很愤怒,觉得郭元振得罪了乌将军,将来报应要落到自己身上。郭元振是宰相之才,当然很善于发表高论,他滔滔不绝,证明了乌将军是“淫妖之兽,天地之罪畜”,并号召当地人齐心协力,随自己去把乌将军除掉。
郭元振带着数百人,寻着血迹,在一个大墓中找到了乌将军,是一只断了左蹄的大猪。众人一齐出手,把乌将军杀死了。
当地人想出钱感谢郭元振,郭元振拒不接受。被救的女子不愿意回家,一定要跟着郭元振远走。郭元振再三劝阻不得,就纳女子为侧室,后来女子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
故事很简单,不过唐人小说廊庑阔大,气象俊爽,很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献祭给乌将军的女孩,是父母贪财卖掉的。郭元振听她哭诉后的反应是:“吾忝为大丈夫也,必力救之。如不得,当杀身以徇汝,终不使汝枉死于淫鬼之手也。”此时郭元振并未见到女子之面,所以这番慷慨陈词,是纯粹的义愤,并非贪图美色而故作高尚。这种道德感,比起后世许多类似题材的作品的处理,反而更接近现代价值观。
郭元振除掉乌将军后,女孩子的反应也有意思:“多幸为人,托质血属,闺闱未出,固无可杀之罪。今者贪钱五十万,以嫁妖兽,忍锁而去,岂人所宜!若非郭公之仁勇,宁有今日? 是妾死于父母而生于郭公也。请从郭公,不复以旧乡为念矣。”嫁恩公是套路,不足为奇,女儿骂卖掉自己的父母,说他们的作为“岂人所宜”,可真是掷地有声。
这篇小说里的乌将军,严格说来形象和二师兄区别很大,故事情节也不太像高老庄,倒和通天河故事相似处略多些。不过黑猪精抢女子为妻的设定,确实与《西游记》故事一脉相承。
《西游记杂剧》中猪猴镜像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还没有猪八戒这个角色,元代的平话和杂剧里有了,但唐僧是先收的沙和尚,后收的猪八戒。
不过猪八戒加入得虽然晚,戏份却一上来就很重。
《西游记杂剧》总共二十四出,孙悟空的由来,讲了两出;沙和尚的来历,讲了一出;猪八戒的故事,用了整整四出的篇幅,是一段独立完整的情节。
金鼎国有个裴家庄,裴太公的女儿许配给朱太公的儿子为妻。后来朱家家道中落,裴太公想要悔婚,裴家的女儿却仍然想要嫁给朱公子。黑风山的黑猪精猪八戒乘虚而入,假冒朱公子,把裴女摄去。
唐僧师徒从这一带经过,唐僧在黑松林里睡了,孙悟空出来闲逛,见山高月明,不觉尿意大发,寻解手时,撞见了猪八戒正和裴女调笑。
猪八戒说什么“你丈夫姓朱,我也姓朱。你是好花一朵,伴我槁木两株”——此语有“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之妙,——又让裴女唱《念奴娇》。孙悟空向他们扔了一块石头,猪精惊走,于是孙悟空问明了裴女的身份,但未带她离开,而是要了手帕做凭信。
唐僧师徒继续前行,正撞见裴家和朱家争执,裴家认为朱家拐走了自己的女儿,朱家则认为裴家把女儿另嫁他人又捏造了这样的谎言。孙悟空上前,说清了前因后果,才又去救人,刚巧猪精不在,裴女正在独自想家,这里一段曲词,写得颇为动人:
【滚绣球】这些时懒将玉粒餐,偷将珠泪弹。端的是不茶不饭,思昏昏恰便似一枕槐安。身边有数的人,眼前无数的山。听了些水流深涧,野猿声啼破高寒。碧梧露冷氷肌瘦,红叶秋深血泪干,改尽朱颜。
只是不知道“野猿声啼破高寒”一句,有没有让孙悟空感到冒犯。
不管怎么说,孙悟空顺利把裴女救回。裴女告诉孙悟空,猪精醉后曾告诉自己,他只怕“二郎细犬”。
孙悟空还是想试试自己能否降住猪妖,于是把猪八戒骗到裴家,自己假扮裴女和他相会,被识破后,猪八戒抓走了唐僧。
孙悟空搬请来二郎神,但还是自己打头阵,不敌。好在一物降一物,二郎神放出“细犬”,猪八戒遇到克星,被生擒。
获救的唐僧倒也识货,立刻向二郎神发出请求:“望神圣看佛天三宝之面,饶这魔军,与弟子护法者!”
于是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
关于《西游记杂剧》里猪八戒的故事,可以说这么几点:
第一,从全剧的结构来说,猪八戒部分的设置,显得并不很合理。在剧情进展到五分之四的地方,突然给取经队伍里加入一个这么重要的角色,挺破坏平衡的。后续的故事里,猪八戒也没有多少发挥,这里似乎不应该给他这么多戏份。
有研究者分析,黑猪精抢裴太公的女儿,后来被二郎神的细犬收服,可能本来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和唐僧取经无关,《西游记杂剧》为了拉长剧情,把它吸纳进来,但是没有花大功夫改,所以这部分单独看挺好,但放在全剧之中,却显得局部臃肿。
第二,杂剧里的猪八戒是高手,战斗力尤在孙悟空之上。
孙悟空有二郎神的副将郭压直相助,两个双战猪八戒,仍然落于下风。掠阵的二郎神更发出这样的感叹:
【麻郎儿】郭压直威风不展,孙行者筋力俱焉,斗到三千合精神越显,泼妖物小圣也难办。
这意思,要不是被细犬血脉压制,二郎神一起上也拿不下这头猪。
第三,剧中的猪八戒形象和经历,和孙悟空有很多相似之处,角色显得有点重合。
杂剧中孙悟空好色,猪八戒也好色。猪八戒抢裴太公女儿的故事,发生在金鼎国。而孙悟空曾经抢金鼎国的公主为妻,为了讨好她,偷了王母娘娘的仙衣,这才引来了天兵天将的讨伐。所以唐僧一行到金鼎国时,唐僧问这是哪里,孙悟空回答:“正是徒弟丈人家里。”孙悟空和猪八戒不但是同行,而且是在同一地区作案。
两个人的形象也相映成趣,杂剧细细写来,脸上胯下都有对照:
孙悟空惊走猪八戒,与裴女相见,两个人的对话是:
(裴女唱)走了那黑容仪,换上这脸黄金,抵多少死却锺期遇知音。难尽恁风流两个心,不似俺鳏寡孤独甚。
(行者云)小娘子,你那丈夫好丑脸!
(裴女背云)则你也不可觑者!
孙悟空假扮裴女,与猪八戒的对答则是:
【双调雁儿落】你想象赋高唐,我云雨梦襄王。咱正是细棍逢粗棍,长枪对短枪。
了解了杂剧的处理,才能明白,百回本《西游记》的增删挪移,确实别具匠心。
天生一对
第一,百回本《西游记》里,猪八戒出场的时间大大提前。第十九回八戒就加入队伍,后文留给他足够的表现空间。
第二,收八戒的故事,大刀阔斧删去了许多枝蔓。猪八戒入赘高老庄,并不是冒充朱家的公子,于是裴朱两家的恩怨纠葛,自然不需要了。孙悟空自己善猪恶拿,收服了八戒,自然也就不劳二郎神和细犬出场。但剧情并不因此单薄,因为保留下来的人物,都塑造得十分出色。
第三,杂剧中,猪八戒和孙悟空都好色,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但好色而且好吃,孙悟空则不再好色,除了爱吃桃外也并不好吃。区分度就出来了,一部作品中,当然是人物面目各不相同,来得好看。
第四,猪八戒的武力被大幅削弱,和猴哥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上的选手了。而八戒的武艺是高是低,会影响到取经团队的性质。
如果说猪八戒和孙悟空本事差不多,甚至比孙悟空还高一点,两个人一起保护唐僧,发挥各自特长,解决各种困难,那《西游记》就真的成了一个远征冒险的故事。因为一个真正在冒险的团队,或者创业的团队,是容不得没用的、混日子的、好吃懒做的人的。
可是我们也知道,《西游记》诞生的时代,明代的中后期,社会主流并不是大家在冒险创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那种雄浑又残酷的时代精神,早就是过去时了。这个时代主流就是:你再优秀,也只能贴着既定的社会规则往上努力,大多数人生活的空间,不管是地理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是相当狭小的,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人和人之间的内耗,要远远大于开拓性的奋斗。
《西游记》写孙悟空和猪八戒,仿佛就是写的这样一种环境里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两个素质近似的人在既竞争又合作,而是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策略。
著名的“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忙前忙后解决问题,猪八戒却挑拨老和尚念紧箍咒,非常可恨。
孙悟空累死累活,各种巨大的困难都是他解决的,可是唐僧就是喜欢猪八戒,觉得他老实,被欺负。
在一个家族内部也好,在一个工作单位也罢,有的人能干,于是就能者多劳,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可是也落不得一声好;有人却装个傻,表个忠心,就特别得领导欢心。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都有经验,所以看到这里,也就特别有共鸣。
当然,这只是理解猪和猴的关系的一个角度,大多数时候他俩的矛盾没这么尖锐。
林庚先生的《西游记漫话》里,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孙悟空代表城市里的游民,猪八戒代表刚刚进城的农民。
孙悟空没有老婆孩子,也不追求有老婆孩子,孙悟空的长处,是跟人自来熟,人际关系广。孙悟空固然并不是个贪图利益的人,但是他却很有市场思维,所以听说有妖精,他的反应往往是什么?“买卖上门了。”“照顾老孙一场生意。”孙悟空还有个特长,就是偷东西。当年偷蟠桃、金丹不说了,一路上对付妖怪,妖怪有宝贝,孙悟空的策略往往就是想法子把妖怪的宝贝偷过来或者骗过来。这都是城市游民的特征。
为什么说猪八戒是农民呢?他的钉耙已经说明了一切。——把猪八戒的武器,设置成钉耙,是百回本《西游记》的神来之笔,杂剧里他还没有这件武器。
古代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信息闭塞,不如城里人见多识广。所以猪八戒就显得呆,容易被嫌弃这事你也不懂,那事你也说傻话。孙悟空动不动喊猪八戒“呆子”,古代的城里人,对刚进城的农民,岂不就是这个态度?猪八戒好不容易攒了点私房钱,被孙悟空随随便便就套出了实话,敲诈走了,这不是刚进城的农民很容易有的遭遇?
古代农民进城往往是因为什么?破产了,失去土地了,只好到城里来找机会,可是心里还是恋着土地田园的。猪八戒是不是老想回高老庄?高太公对他也不好,让他干了那么多农活儿,可是猪八戒就是挺享受那种状态。所以取经路上遇到什么困难,他就打退堂鼓,想着要散伙。
但是,孙悟空虽然喜欢欺负猪八戒,可是猪八戒真有危险了,孙悟空是要去救的,两个人没有根本矛盾,孙悟空只是拿猪八戒寻寻开心而已。这也是市民和农民的关系。市民总是由农民演变来的,农民进城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市民。本质上还是兄弟,只是进城早晚而已。
这也是一个角度。又如张锦池先生对两人的分别,有一段精彩的概括:
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而又是天造地设的最佳搭档。一个身材瘦小,一个体态粗胖;一个怀抱理想,一个沉于世俗;一个见事凭胆识,一个做事靠经验;一个勇往直前,一个瞻前顾后;一个爱战劲敌,一个好扫小妖;一个尚名不图利,一个图利不尚名;一个情田鞠草,一个欲海扬波;一个喝风呵烟,一个食肠如壑;一个机敏诙谐,一个质朴憨直;一个好使促狭,一个好弄狡黠;一个伶牙俐齿,一个笨嘴笨舌;一个以不干脏活累活为尊,认作清高,一个以长于耕田耙地为荣,视为能耐;一个处处流露出市民气质,一个在在反映着小农心理。(《西游三昧》)
猴与猪如此天生一对,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虽晚,却能夺得二师兄的位次,也就不足为奇,而老员工沙僧,也就只好屈居最末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