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是位“老糖友”,一直靠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平时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血糖却突然飙升,即使自行增加了胰岛素用量,还是居高不下。心急如焚的他,匆匆赶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芙蓉院区的DPCC糖尿病专病门诊求助。
接诊的主任医师杨金颖一番细问、查体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腹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疙瘩”,摸起来像“橡皮样”。原来郭先生总爱固定在肚脐两侧3-5厘米处注射胰岛素,而且针头一周才换一次。杨金颖表示,不规范的注射方式导致了皮下脂肪增生,胰岛素吸收受阻,引起了血糖飙升。
在杨金颖和糖尿病专科护士的指导和帮助下,郭先生调整了注射策略,定制了降糖方案回家控糖。回家后,郭先生的血糖终于“乖乖听话”。
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是长期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使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从而每天应用胰岛素的剂量随之增加,而且还可能出现难以解释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使血糖控制更加困难。这样一来,患者就不得不频繁地测量血糖和上医院就诊,医疗支出大幅度提高。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的症状和常发部位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常发生在腹部和大腿外侧,表现为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皮肤增厚、由软变韧、橡皮样肿胀,偶见暗褐色色素沉着;压之不痛,增生部位缺乏正常组织的柔软性,肿胀部位可活动但不能挤压到一处;较大范围的皮下脂肪增生可出现“V”形凹陷征。
根据视诊和触诊的大小及是否凸起,可将皮下脂肪增生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突出型。皮下脂肪增生导致皮肤凸起,能够明显看到和触摸到。
第二类,中间型。皮肤未凸起,不易看到或触摸到。
第三类,扁平型。皮肤未凸起,无法看到或触摸到,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不规范轮换或未更改注射部位:这是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针头的重复使用与针头长度:针头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发生脂肪增生的概率越高。针头越长,可能使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也越高。
同一部位注射范围及每日注射频次:在较为局限的范围内反复注射胰岛素更容易诱发脂肪增生。
胰岛素种类及使用时间:在同等注射频次下,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风险较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高3.2倍。长期胰岛素治疗是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怎样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
1.正确、规律性轮换注射部位
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小轮换)。
大轮换: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可从腹部、上臂、大腿、臀部依次轮换,每日多次注射时,遵守“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原则。
小轮换: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每次注射时,在距离上次注射至少1cm(约成人一指宽)的位置进行注射,以避免重复组织创伤。
2.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患者不要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尽量做到一次一换。初始注射治疗应采用较短针头。注意快速进针、缓慢注射、注射后需要停留10秒以上,确保胰岛素完全吸收。对于针头注射依从性差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无针注射器。
3.定期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主动请医护人员帮助检查注射部位有无皮下脂肪增生,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已出现脂肪增生的患者应多次检查。检查出脂肪增生后,应标记出所在脂肪增生边界,避免在标记处注射胰岛素。
需注意的是,从脂肪增生处转到正常组织处注射胰岛素时,需要减少剂量,避免低血糖发生,降量因人而异,密切监测血糖指导调整。如怀疑自己有皮下脂肪增生,切勿自行处理,务必及时寻求医生和专科护士的指导和帮助。(通讯员 闫琳琳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