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近日被迫承认,全球最先进的战斗机F-35中竟然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一发现导致新战机的交付被迫暂停。这个尴尬的发现不仅暴露了美国军工供应链的脆弱性,更凸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便是最尖端的军事装备也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
具体来看,问题出在F-35涡轮机泵中使用的一块磁铁上。这块磁铁中含有钴和钐合金,最近被发现是在中国生产的。虽然五角大楼发言人戈梅尔强调,这一零件"不会传输信息或损害飞机的完整性,也不会带来性能、质量、安全或安保风险",但仍然违反了美国国防采购条例(DFARS)中关于特种金属的规定。
这一发现的影响已经显现。截至目前,已有三架F-35的交付被暂停。虽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示,这一问题不会影响今年计划交付148-153架F-35的目标,但此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这次事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零件供应链的复杂性。根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披露,这个中国生产的磁铁合金经过了五个层级的供应商转手:从中国的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经过多个中间商,最终通过润滑泵供应商到达霍尼韦尔公司,才被用于F-35的涡轮机泵组件。在如此漫长的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往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最终流向何方。这家生产钴钐合金的中国企业,很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产品最终被用在了全球最先进的战斗机上。
然而,这种隐藏在复杂供应链背后的依赖关系埋藏着潜在风险。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未来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中国决定限制或禁止某些稀有金属或关键材料的出口,那么这些平时被多层供应链掩盖的依赖关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显现出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材料供应中断,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武器装备的生产进度。这种情况在半导体行业已经出现过,而军工领域的影响可能更为敏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F-35的30万个零部件中,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隐藏依赖?在全球化生产模式下,即便是最严格的军工供应链管理系统,也难以对每一个零件的源头进行彻底追溯。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成本效益的考量。完全摆脱这种依赖关系,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和时间成本。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五角大楼在发现问题后,首要任务是寻找替代供应商,而不是质疑整个供应链体系。
F-35的生产体系堪称全球化的典范。作为唯一的一级合作伙伴,英国在每架F-35中的贡献远超想象:BAE系统公司负责后机身制造、驾驶舱显示软件开发和燃料管理系统;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为F-35B型垂直起降版本提供升力系统;马丁·贝克公司则提供弹射座椅。据统计,英国有超过100家公司参与F-35的供应链。
这种全球化分工进一步延伸到其他伙伴国。意大利的莱昂纳多公司负责生产机翼部件,并在其国内设有F-35的总装线;荷兰不仅生产零部件,还被美国国防部选为负责管理500多架F-35备用零件的储存和运输中心;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正在建设新工厂,计划为约400架F-35生产机身段;就连加拿大也为每架F-35提供价值230万美元的零部件,包括武器舱门嵌件和机翼前缘襟翼连接杆。
然而,当五角大楼要求对供应链进行彻底排查时,这种复杂的全球化网络反而成了障碍。虽然美国国防部有强烈意愿清查每一个零件的来源,但其他参与国未必愿意配合。原因很简单:深入排查供应链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支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核查,还可能导致原有的高效供应链被打乱。对于那些主要考虑商业利益的供应商来说,遵从美国的要求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利润率。
更复杂的是,即便是同盟国也未必完全认同美国的供应链管理标准。比如,荷兰最近因加沙战事暂停向以色列出口F-35零部件,这表明即便是在NATO盟国之间,对军事装备的供应链管理也存在不同的政治考量。当一个国家的政策与美国产生分歧时,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可能会成为一个政治筹码。
这种情况在商业供应商中更为普遍。对他们来说,更换供应商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交付时间。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材料领域,合格的供应商本来就很少,如果强制要求更换,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重组,这个代价可能远超过当前发现的问题所带来的风险。
完全"去中国化"这件事本身的难度极高,即便是在最敏感的军工领域,完全切断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也并非易事。这不仅涉及技术能力问题,更涉及成本和效率的考量。
目前,承包商们已经找到了这种合金的替代来源,但问题的根本解决仍需时日。国防部正在进行调查,以了解导致这种不合规的原因,并建立相应的纠正措施。与此同时,已经装配了这些磁铁的F-35是否需要更换零件,以及如何确保未来不再发生类似问题,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