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2023年威海市海洋灾害公报》有关情况。记者获悉,全市2023年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稳定,近岸海域未发生灾害级别赤潮。
图源:威海发布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姜进军介绍,2023年,全市海洋生态基础状况良好,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较往年偏高,海水PH值、盐度、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以及石油类等监测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
我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性较好,群落结构总体稳定。海草床、海湾、河口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和结构特征稳定,水体环境和沉积环境良好,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这些海洋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复杂而多样的海洋生态网络,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姜进军说。
《2023年威海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显示,去年我市近岸海域未发生灾害级别赤潮,但局部海域赤潮灾害风险仍然存在,黄海浒苔绿潮连续第17年影响我市南部海域,持续时间20天;经过多年持续治理,到去年底,全市互花米草存量面积大幅减少,治理区域实现全覆盖;近3年相比,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程度总体略有减轻。
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吉明介绍,为防范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我市出台《赤潮灾害部门应急预案》,建立完善赤潮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并实施了包括人工鱼礁建设、湿地恢复、海藻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强了对赤潮灾害的抵御能力。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行动,立体化实施海洋生态预警体系建设。2023年,近4000平方米的海洋生态预警综合实验楼竣工验收,并正式启用,构建了集实验室监测、岸基监测、船舶监测、在线监测和遥感监测等全方位、立体化监测网;常态化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2023年累计修复海岸线20余公里。
《2023年威海市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3年,我市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14.9℃,较2022年高1.1℃。风暴潮过程情况:2023年,有1次达到蓝色警报级别的温带风暴潮过程影响威海近岸海域,未发生台风风暴潮。海浪过程情况:2023年,我市近岸海域受气旋、冷空气等天气系统的影响,共出现海浪过程19次,累计影响时长37天。海冰情况:2022/2023年冬季,未发生灾害性海冰过程。海平面变化:2023年,我市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100毫米,沿海各月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同期。
在海洋防灾管理方面,我市立体化布局海洋观测网络,截至2023年,全市建成7个海洋站、1个地波雷达站,布设4个波浪浮标和3个生态浮标。“这些观测设备分布在我市近岸海域的关键位置,能够全面覆盖水文、水质、气象等要素的实时监测需求。”市海洋与渔业监测减灾中心主任宋喜红介绍,我市将持续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工作,以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为依托,对现有观测设施进行建设升级,在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方面,将引入新的预警和预报平台,实现海洋灾害监测的实时化、精细化。
威海日报记者:刘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