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之前米粒妈给大家讲过我们家楼下的学霸邱邱,被确诊了抑郁症休学了。
一个样样拔尖的海淀学霸,一个外人眼里的优质小孩,却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偷偷地内耗和煎熬。
那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身边这么小的孩子面临这样的问题,说实话,是有点手足无措的,想安慰,却又不知从哪里说起。
自那之后,米粒妈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就在前几天,我无意间刷到B站上的一档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
这是一档聚焦心理情绪的医疗类纪录片,以惧、悲、怒、厌、惑、虑等6种“情绪”为主题,表现处在不同生存境遇下的人,面对工作、情感、升学、就业、教育、爱情、亲情等人生命题时遇到的困惑和痛苦,以及为寻求破茧之路付出的努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拍摄于宛平南路600号,著名的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权威的专家团队和最典型的案例,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情绪,拥抱自己的情绪。
目前这部纪录片出到了第三集,米粒妈追着看完之后感想很多,也借此机会,跟姐妹们聊聊关于情绪的话题。
这部纪录片,我觉得不仅仅是聚焦在情绪病上,它更多去探讨了这些情绪背后的故事,包括亲子关系和一些代际问题,特别适合我们或是我们的父母一起去观看,去正视那些也许我们曾经刻意回避过的话题。
纪录片一开篇,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震撼的数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被精神类疾病困扰;《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人。
也就是说,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饱受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的折磨。
第一集带我们认识的情绪是“惧”。
第一个主角,是一位叫做悠扬的女生。
让米粒妈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她双手握着学校的栏杆,满眼渴望地向校园里张望。
雪白的小臂上,是深深浅浅刀割过的痕迹。
有一次上课前,在等待班主任老师到来的时候,悠扬突然发了病,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跑到学校的操场上割了腕。
那次之后,她被学校劝离,在家休养。
当别的同学在操场里嬉戏打闹的时候,她常常扒着栏杆向里张望。
她还会顺着栏杆的空隙,给自己的好朋友们递去零食和奶茶,她们也会等在那里,和悠扬短暂地笑闹一会儿。
悠扬说“这是我的青春啊。”
她的父母在发现她的异常后,非常着急,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她的情绪,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妈妈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面对着家庭咨询师的询问,她形容父亲温和、稳定,拥有所有美好的品质。
但当被问到母亲时,她却一连串蹦出了尖酸、刻薄、严厉、焦虑等等消极的词语,甚至说“我觉得我妈心理非常不健康。”
这对母女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悠扬的妈妈是个非常能干又要强的女性。
她曾经是个老师,她觉得自己是个超级了不起的妈妈,能把悠扬培养得非常好。
她觉得自己给悠扬规划了很美好的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唯独没有过问过悠扬自己的想法。
悠扬小时候,妈妈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必须怎么怎么样”,目的只有一个,把她长成的那个样子,扳回来,扳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直到悠扬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她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大错特错。
但其实,悠扬妈妈的童年,也是被这么规训过来的。
小时候的她,特别擅长写作。有一次,她写的文章获了全国赛事的奖项,当时全省只有她一个人得了这个奖。这在当地很是轰动,她记得很清楚,是在她们省的人民大会堂颁的奖。
这样优秀的孩子,这么耀眼的成绩,却换不来父亲的一句赞美。
在领完奖回程的公车上,在法院做干部的父亲当着一车人的面,说“光会写个作文,有啥用啊。”
这让孩童时期的悠扬妈妈觉得十分无地自容,爸爸对她的要求从来都是以指责的形式提出的,直到现在,悠扬妈妈仍然时常觉得自己缺乏被赞美、被肯定的勇气。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妈妈也成了一个容易焦虑、追求完美的人。
打压式的教育,是她从小最讨厌的、最不想要的部分,然而,她却一点不落,全都照搬给了悠扬。
在这种处境之下,悠扬更像是妈妈的意志的延伸,是妈妈为了补偿自己小时候未了的心愿而催生出来的。她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你只有取得了成就,有成绩了,我才会爱你。
当她反思自己,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悠扬已经生病了。
这也是悠扬的一种逃避方式,她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反抗,于是把自己的反抗投射在潜意识里,用生病去乞求父母的关心和照顾。
她们把最强势的一面展示给了彼此,同时却又极其渴望和需要对方的温暖和力量,所以她们不断在痛苦中彼此纠缠。
幸运的是,在故事结尾,悠扬妈妈发现了她与悠扬这段关系之中的问题,也愿意积极去改变自己的状态。
她不仅在女儿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时间开始积极学习精神医学、心理学知识,还跳出了过往自己曾遭受过的“打压、评判、控制”泥潭,用科学的诊疗方法、勇气、决心和爱,为家庭趟出了一条新的路。
虽然这条路很艰难,虽然偶尔她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但母女两人,都在努力向着对方的方向跑去。
第二个主人公懿宸,美丽、优秀,拥有令人羡慕的学历、婚姻和工作,在外人的眼中,她是那么的光鲜亮丽,是“人生赢家”,但她的内心深处的她却充满了自卑和怨怼,常常被“我不配,我不值得”的情绪侵蚀。
这一切的根源,都始于她童年时期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小懿宸趴在地上画画,她心爱的娃娃趴在一旁,陪着她一起。当时母亲看到电视上的英文节目,于是便叫懿宸也讲两句英文来听听。
但沉浸在画作之中的懿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愿意开口说英语,于是,她的母亲突然暴怒,抓起地上的娃娃,一剪一剪地剪碎了。
懿宸看着自己的小娃娃耳朵掉了下来,棉花洒了一地,她没有任何办法保护娃娃,阻止母亲的怒意。
妈妈这样一个发泄情绪的举动,在懿宸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懿宸都会泪流满面,那种自责和痛苦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她无法自拔。
但事实上,懿宸的妈妈当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个举动,竟然给女儿带来了那么大的伤害。
她自己也是童年的受害者。
懿宸妈妈小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爸爸在食堂吃饭,有时,爸爸的同事就会来逗一逗她,但这样的举动却让爸爸怒不可遏。
他没法跟同事翻脸,于是转头给了自己的女儿一巴掌。
这种莫名其妙的怒意,也贯穿了懿宸妈妈的童年。事实上,懿宸妈妈也是那个永远没有得到外公疼爱的小孩,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
孩子们始终在寻找认可,寻求被爱,求而不得的丧失感被一代一代继承下来。
心理咨询界有一句著名的话:“父母生病,孩子吃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亲子之间的羁绊,是这世上最亲密却也最复杂的关系。
这是你的来处,是塑造你人格的根本,所以能有一个温暖、包容、尊重、有爱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
很多时候,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但这样做,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的情绪问题更加严重。
孩子自己成长路上本来就会有挫折,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支持,让孩子有力量有勇气打怪升级,但是病态的家庭不仅提供不了支持,还会把孩子变成负重前行的骆驼。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也可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治愈着童年的自己。
其实米粒妈还想说一句,情绪不分好与坏,只是当有些需要被倾听的情绪缺乏出口时,就会以一种激烈的方式释放出来。
但不要怕,爱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去接纳一切,好好拥抱自己,会有人全心的爱你。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