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同文】用餐,不止心情不一样 ——跨文化研学归来回顾之六

◆郭乐菱(女儿) 郭瑞炜(父亲)

图片

这次说说研学路上的用餐。

“日本寿司棒棒哒”,早有耳闻;在家读过一本《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觉得“日本拉面值得品尝”——小小一碗拉面,能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精髓与缺陷。记得书中提及朱舜水,说是他把拉面带到日本的。爸爸开始念叨他学过鲁迅《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来日本之前,我们特意还读了读。当然,行程早定了,我们也没去成上野——留待下次圆这个梦。不过,心里还是嘀咕:阜阳人吃日本拉面会有异样感?

我们从上海浦东飞大阪乘春秋航空无餐食,到大阪,下飞机、取行李、通关都算顺利,觉得肚子很饿——在机场就急忙找了家拉面店,价不低:1400日元一份,相当于人民币70元了。面,挺好看,根根透明、润泽;口感的确不错;一大杯冰水,虽事先心里有准备,还是有点喝不习惯、喝不下。在日本的十天里,吃的有酒店自助早餐、外出品尝日式料理;晚间自己逛街去酒馆吃东西,觉得居酒屋、酒馆也与国内一样、很吵,专做寿司、拉面的店倒很宁静,只听餐具偶尔发出的声音。不过,日本的所有吃饭地方都极干净,处处洁净异常,我们就餐非常小心,生怕有不当举止遭人厌烦,那就不好了。不过冰水一直是个“梗”——难以下咽。我们还在东京特品尝了三种寿司:生鱼肉的、生鸡肉的、生马肉的。就是带着猎奇心而去;味道,已忘。不过,见识新事物、接触新事物,正是我们跨文化研学主要任务呀。

去中亚高加索开了眼:肉多!多到促我们反思“吃肉多会营养不良”——请问爱斯基摩人咋生活呢?烤羊排,根根排骨粗大;烤羊肉串,饿时想“来一串,我立刻风卷残云”,结果半串后就“面面相觑”;烤包子,大到我怀疑以前的包子全是“迷你型”?咬一口,全肉;烤鳟鱼,没小块;肉丸,每个个头如油桃大小;葡萄叶包饭,饭里那么多肉令人怀疑这还叫“饭”岂不冤枉了肉的贡献?亚美尼亚地方美食有硕大如小火锅的牛肉包,裹着各种干果多样菌菇,下有寸许厚浸润油的蒸面,最下面铺翠绿生菜叶,好看更好奇,必须尝,切花生大小一块,挑三根面条,一吃,“紧急刹车”,咱们觉得太油;哈萨克斯坦各色马肉很美味——我们是吃了一会儿,才知眼前盘中嘴里万马奔腾,心里疑惑:本准备好的吃惊哪里去了?

值得一提与在国内用餐的不同。

每到一处,美食多多,总体是分餐制。

饭馆没包厢,都是开放式的。

大小饭馆都不许抽烟。不管什么烟,比如格鲁吉亚的水烟,抽烟必须去指定区域。

没预制菜,绝对没有。每到一家,亲见厨师娴熟准备、烤制、分餐。

……

分餐是不是更有利健康?分餐应能有效控制粮食浪费、杜绝食物浪费;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特别是本次新冠疫情折磨世界后,我们应该多方吸取教训。万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孔子不是说“择善而从”吗?

说到无包厢与不许抽烟,看看餐桌就能看出端倪——国外饭店桌子基本是二人桌或四人桌,几乎不见大圆桌;人们边吃边聊也是低声细语,大厅即使满员,丝毫不妨碍他人。人多了,抽烟自然就受限。那儿的人吃饭就是吃饭。再看咱们国人就餐,总为密切这关系或巩固那关系,或托人或被求,不私密哪成?设包厢、须装修,费用“羊毛出在羊身上”。

至于预制菜,这利弊,不用多说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