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19式卡车炮,与中国181型榴弹炮相比,哪一方性能更强?

在全球军备竞赛中,各国不断研发新式武器装备,争相提升火力和机动性,榴弹炮作为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之一也不例外。

今天的主角就是日本的19式和我国的PCL-181型两款155毫米榴弹炮。

它们代表了近年来中日两国军工科技的不同侧重和发展方向。

究竟谁更强悍?咱们从设计理念、性能参数、实际作战适应性等方面仔细比一比。

图片

日本19式:一款带着德国血统的“自主榴弹炮”

日本的19式榴弹炮虽然以“自主研发”之名问世,但其实并非完全国产化。其底盘来自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HX7型战术卡车,而这种卡车早已广泛应用于北约各国部队。2019年,日本的19式正式定型。

19式榴弹炮采用半自动装填模式,射速为每分钟6发,最大射程可达40公里,属于中等射程。与我国的PCL-181型一样,19式也是155毫米52倍径火炮,但从总体性能看,19式更偏向于控制成本和战场上的基础支援功能。

这款榴弹炮有个特点是适合快速部署,但防护性能却有限。虽然19式的车体设计比较高大(长11.21米、宽2.5米、高3.4米),有利于提升操控和视野,但它缺乏装甲防护,一旦遭遇敌军火力袭击几乎难以幸存。而且19式的自动化水平不算高,需要5名士兵配合操作。

图片

我国PCL-181的优势:火力强、射程远、自动化高

我国的PCL-181型车载榴弹炮于2019年亮相,其设计理念与19式截然不同,强调高射程、高射速和较强的自动化水平。

相比19式,PCL-181的国产52倍径155毫米榴弹炮射程更远,使用增程弹时可超过70公里,远远超出19式的40公里。这使得PCL-181在打击纵深目标时,具备更强的作战优势。此外,它的射速为每分钟8发,比19式的6发效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PCL-181配备了高水平的火控系统和数据链系统,能够实现精准打击。该榴弹炮采用万山特车的6×6底盘,车头配备一定防护,可抵御小口径子弹和弹片,整体战斗全重在25-27吨之间,利于在复杂地形中部署。

PCL-181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可以快速切换至战斗状态,在5分钟内完成6发急速射击,从而在战场上实现“打了就跑”的效果,极大提升了生存能力。

图片

谁是长途打击的“王者”?

在火炮领域,射程是衡量战斗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国的PCL-181在射程上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增程弹的助力下,射程可达70公里。相比之下,日本的19式最高仅能打40公里,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打击。

这一差距使得PCL-181在战场纵深作战中拥有极大的战略优势。

射速方面,PCL-181的射速为每分钟8发,比19式的6发略高,这使得PCL-181在短时间内可以释放更多弹药,更适合在战场上对敌方实施高强度的压制性打击。

图片

机动化的差异

在现代战争中,自动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提高战斗效率的关键因素。PCL-181配备了自动化火控系统和数字化数据链,可大幅减少人力参与,使火炮在战斗中更加灵活、准确。

19式虽然也具备一定的自动化功能,但其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需要5名士兵操作,且装填速度慢,无法实现全自动装填。

此外,PCL-181在结构上更加注重低矮车体设计,使其战场暴露率更低,生存能力更强。而19式的高车体虽然在视觉上更显威严,但也增加了被探测和击中的风险。

图片

成本控制与对外出口

解放军在装备PCL-181型榴弹炮时采用了标准配置,为了控制成本,避免使用过于昂贵的顶级技术,这也使得我国能够在数量上实现更大的装备规模。而在出口版本上,PCL-181则采用了豪华配置,如增加自动装填机等,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竞争力。

与此不同,日本的19式主要装备国内市场,且其造价较高,仅在2019至2024年装备了44门。这个装备数量的背后,反映了其高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平衡问题。这也让日本19式榴弹炮在军售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很难形成规模优势。

图片

谁才是战场之王?

通过性能对比可以看出,PCL-181在射程、射速和自动化程度上均优于19式,尤其是在我国先进火控系统和数字化配备的加持下,PCL-181具备更强的战场适应性。

此外,PCL-181更高的射程使其在战场上能对敌纵深实施精准打击,而19式受限于较短射程,适用范围相对狭窄。

在装备选择上,PCL-181体现出我国在成本控制与作战效能之间的平衡,而19式则更偏向于中规中矩的设计,无法在机动性和火力上达到PCL-181的水准。

这种差距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军备发展上的不同侧重:我国更注重战场上综合效能的发挥,而日本则更倾向于对已有装备技术进行优化,未能突破传统技术限制。

未来在榴弹炮领域,解放军很可能继续优化升级PCL-181型,让其具备更强的自动化功能和更远的打击能力,而日本的19式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能还需在自动化水平和射程上进一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