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AI善治:中国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凌寒作主题发言。
她首先表示,武汉是中国人工智能的产业高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法学重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教授2017年发表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到现在为止被引用近2000次,标志着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首次进入了法学研究的主战场和最前沿;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小奔副教授则是《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起草专家组成员之一。
在会上,张凌寒梳理了从2017年到2023年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有关人工智能法治主题的1618篇文献,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
其中之一,是人工智能立法的热点转移。2017年发文量最高的主题是机器人;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4年,算法相关主题发文量最高;2022—2023年,最热的主题则是“元宇宙治理”。再比如,2017、2018、2019年,有大量的有关人工智能主体资格的讨论,很多学者明确反对给人工智能主体资格,到了2021年和2022年,“人工智能仅仅作为工具”已经逐渐达成了共识,但是在2023年这个讨论又一次热起来,说明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得这个问题需要重新考量。
张凌寒表示,人工智能法治的研究对象快速迭代,很多传统部门法学者因此诟病人工智能法治是“蹭热点”,也确实有很多主题随着技术热潮的过去而迅速衰落,所以分辨出人工智能法治的“真问题”,对相关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目前在国内,人工智能立法领域已经出现两版中国法律专家的建议稿。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我国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建设状况调研”组织课题组起草形成的《人工智能法示范法1.0(专家建议稿)》,今年4月已经迭代为“《示范法》2.0”);二是今年3月由中国政法大学等7家单位的专家联合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张凌寒是这一版本的牵头专家。
与此同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于2023年10月26日召集了一个包含多方利益攸关方在内的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致力于对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该机构由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9位多元背景专家组成,结合了公共政策、科学、技术、人类学、人权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杰出专业知识,这39人中有2名中国专家——张凌寒和中国科学院类脑认知智能实验室主任曾毅教授。
相关阅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凌寒:在人工智能立法领域发出中国声音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陈明】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