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是怎样炼成的
南京正在举办江苏第五届紫金京昆群英会,很多京剧戏迷争着购票看戏。
戏迷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天生的。上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会上,有位演员介绍自己,说从小喜欢京剧,两三岁能记事就有印象,姥姥一开电视,听见铿锵锣鼓,激昂京胡,他就开心要看,姥姥要是换频道改成别的节目,他会又哭又闹。母亲更正说,还两三岁呢,一岁多便这样。长大了决定报考戏校,家长严肃地要求他慎重考虑,但他毅然决然地去了戏校,现在已是天津京剧院的演员。业余戏迷成了专业戏迷。尽管每天要踢腿、下腰、劈叉、拿顶,很辛苦,但他乐此不疲,依然沉醉其中。
有的小女生看了京剧的服饰就喜欢上了,比汉服、唐装还好看。喜庆的红色、粉色为基调,配绿、紫、黄、蓝,色彩斑斓,鲜艳明亮,十分华丽。走进剧场一看,更是惊艳无比,夸张的图案,豪华绚烂,精美的刺绣、精致的细节,丝丝动人,加上优美的身段舞蹈,引人入胜。原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有如此非凡的女性美,独树一帜,在京剧舞台上,教我如何不迷她。
有的低级戏迷是通过锤炼自己而成为高阶戏迷的。我有一位小学同学,家住七家湾。过去七家湾地区是京剧的一方沃土,京剧在这儿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因此处处有戏迷。像“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些唱腔在这儿只能算通俗流行歌曲,几乎人人会唱。附近的又新池、凤来池等澡堂简直就是戏园子。晚上洗澡的人多,戏迷也多。小小瓮堂,云蒸霞蔚,人影朦胧,戏迷戏瘾勃发。唱青衣的、老旦的、老生的、花脸的,无牵无挂,轮番引吭,声震瓮堂,充耳不绝。
我的同学就是在这样的戏缸戏卤里泡大的,不爱戏是不可能的。他喜欢看老旦的《目莲救母》,青衣《玉堂春》里大段的《西皮慢板》,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钟爱花脸,特别是裘盛戎的铜锤戏,美得他曲不离口。只是从未拜师学艺,加上先天节奏感差,所以唱起来没板没眼,因此没人愿意为他伴奏。几十年过去了,人退休了,戏瘾反上涨,有的是时间,于是下决心学。
好在南京票友中好为人师者多,诲人不倦师众。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渐渐学会打板,就是能边唱边拍节奏。结果莫愁湖公园和白鹭洲公园里的琴师愿意给他伴奏了。这样晴天霹雳的青睐更加激发他学习干劲。为了锻炼节奏感,他走路时右掌打左掌,端坐时伸手拍腿,回家后指节叩案,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有天他睡到半夜忽然坐起,不知是人在梦中还是梦在人中,以手敲击床头,飘然哼唱若仙,全然忘记天有黑白之分。身旁“娘子“悸醒:卧榻之上岂许他人唱行无阻。巾帼不让须眉,凌空一脚。可怜我的同学,他那一百八十多斤的,余音还在绕梁的“声躯”,訇然下地。
吴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