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福建物产百科全书

黄仲昭(1435—1508年),名潜,莆田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入翰林院。穷六年之力,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撰成《八闽通志》,为现存首部福建省志。清四库馆臣评价“福建自宋梁克家《三山志》以后,记舆地者不下数十家,惟明黄仲昭《八闽通志》颇称善本”,可见此书地位之高。仲昭另撰《兴化府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县志》,成为福建历史上的方志名家。

《通志》分大目十八,小目四十二。“食货”大目下辖“土产”小目,占全书二卷之数。先书物产名称,后小字叙其详。记载明代及以往福建特产、土风的专著今已大多亡佚,本书纲目具备,旁征博引,不论从体例还是内容上来看,其独特性、学术、民俗价值皆属上乘。

《通志·凡例》自叙体例仿成书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然《一统志》于“土产”类下不再细分,每府仅举一二十种物产,如建宁府(今南平)才列四种。《通志》类不厌细,每府物产分为谷、帛、货、蔬、果、药、木、竹、花、草、畜、毛、羽、鳞、介、虫之属。类目更加细化的同时,物产种类也大大增加。

当代学者洪纬分析了《通志·福州府》的58个鱼类条目,“追溯明清以来人们知识的建构与鉴别方式”。如从外部形态进行区分,关注鲤鱼的侧线鳞数、部分鱼类的无鳞特征,观察到鲨鱼和魟鱼为一类鱼;从内部结构进行区分,关注石首鱼类的“耳石”、鲥鱼和鲳鱼等鱼类的“鲠”;从人类感官进行区分,倾向于将形体相似的鱼类记录在一起。

同理,水果、植物、药物、禽鸟等类,《通志》都应用到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知识、观察水平,既作出清晰而又细致的分类,又叙有翔实的科普、介绍。如荔枝,光是福州府记载的品种已接近40种。其中又以“桂林”“中冠”“金钟”这三种贡品置前,次以蔡襄《荔枝谱》、曾巩《荔枝录》、旧志名录所有列中,末述七月熟、山荔枝之品,次序井然。

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记载王者须行八种政事,一曰食,二曰货,《通志》“食货”大目之名即由此而来。“土产”小目先列谷类、帛类,即此衣、食二端。续以货类,包括铁、盐、糖、纸、茶、油等,皆生活必需品。接以蔬、果等次之。可见分类皆按照民众生活所需程度先后排列,民生即为《通志》编撰的一大眼目。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通志》不但记载某物产出自何处,亦载在何种地形最宜种植、何时收获,于诸地中何方所出品质最优,与其获得方式、品鉴方式、用途为何。这些都是此前地方志很少能够比拟的。

于《通志》土产叙述中,可见当时民风淳朴、尤重待客之道。如小巧可爱的金橘遍见全省各地,其皮甘香可食,当时会进行“蜜煎”(似即蜜饯)加工后寄给远方的亲友。对虾煮熟后晒干,两两对插,可长期保存,作为海边人自制送礼的上品。南平县新兴里高山下有涧泉,当地人取笋浸泡在泉中一晚,色白味佳,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

泉州府部分地区存在陪嫁昂贵、需要提前预备的习俗。《泉州府·木之属·杉》:“永春最盛,安溪、德化次之也。人生女,课种百株,木中梁栋,其女及筓,借为奁资焉。”价值不菲的“奁资”固然蕴含父母对女儿的厚爱与投入,然也会对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

《通志》力求考信源流、雅俗具备,征引文献数量十分惊人。光《土产》二卷,其直接、间接称引古书就达到80多种。其中存在大量今已亡佚的古书,可见其保存史料之功、蕴含遗珠之富。更难得的是,记录了当时很多物产的方言、方音,如“茨菰”呼为“苏”,“鸮”呼为“古鼎”,“鹪鴱”呼为“杠鼓”,“薯”音若“殊”。从研究古闽语的角度来看,弥足珍贵。

如福州府的“稻”,为说明当时食米之稻为不黏的粳稻,酿酒之稻为黏的糯稻,《通志》就引了《尔雅》《说文》《字林》这3本训诂字书。又一年有早稻、晚稻二种,有六十日、百日可获二种,复引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与《邵武志》这两部府志为证。

《本草图经》谓“其实形长而枝无刺者,枸杞也;圆而有刺者,枸棘也”。《衍义》又谓“凡杞未有无棘者,虽大至有成架,然亦有棘。但此物小则多刺,大则少刺耳”。二说不同,《通志》编撰者“历观诸处所产枸杞,未有无刺者”,所以认为“《衍义》之言,似为可据”。

先引文献之说,再证以当时实物,通过这“二重证据法”以求物产信息真实可据,达到古与今、文字与图像的交融一体。

时过境迁,古书或旧志所载或有不符于《通志》当时实况者,则具说明之。

如旧志谓“竹纸出古田、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通志》即注言:“今皆少造。惟古田杉洋人造极粗厚者谓之钱纸,即俗祀神楮币。”唐《地理志》载“福州贡腊面茶”,《通志》注言“盖建茶未盛前也”,不可况于宋以后。凡此,皆为《通志》考信不苟的具体例证。

作为方志,不但要有“真”“善”的追求,也不应该丢失了“美”,即审美、阅读趣味。在这点上,《通志》的一大特色即引用相当多的古代名人、乡贤的诗文。这就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会陷入单纯考据、罗列资料的枯燥乏味,而会不时获得美的感受与启迪。

将本土物产用诗文的形式咏赋,古人一直有这样的传统。以本省来说,《二十四孝》的编撰者郭居敬创作有101首以“香”为韵的《百香诗》,即以101个物产为题创作,流传于世。如茶、橄榄、茉莉、槟榔等诗,皆为歌咏本省特产的代表性作品。

《通志》继承上述传统,《凡例》自言其诗文择取标准:“诸郡古今题咏,亦取其有关于风俗、山川、人物者录之。其或摘取一二句不成篇章者,则附于本志之下;间有纪咏事迹、摹写景象,可以与本志相发明者,虽全篇亦附载其下,以便览观。”同时,入选诗文的作者须为其人已殁而后录之,“庶不贻异议”,可见谨慎。

引诗以证俗。宋人笔记小说《遁斋闲览》全本今已佚,《通志》引其俗语“槐花黄,举子忙”,谓槐之方花,乃进士赴举之时。复证以晚唐开闽宰相翁承赞诗“雨中装点望中黄,勾引蝉声送夕阳。忆得当年随计吏,马蹄终日为君忙”,以见俗语不诬。

引诗以状物。针对山茶花的形态,《通志》引东坡诗“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可见其颜色乃深红色,且叶片坚硬厚实。又如茉莉,引蔡襄诗“团圆茉莉丛,繁香暑中折”,显其簇状且香味扑鼻。

引诗以增趣。漳州府红梅,花百叶,《通志》引郡人陈克聪诗:“雪态冰容意自佳,谁将脂粉点香霞?黄昏淡月前村路,几误行人问酒家。”红梅太像晚霞,给行人造成了一种美丽的错误。福州府凌霄,藤生附大木,其花黄,亦有毒。凌晨仰视,花露滴目则丧明。《通志》引古诗:“凌霄倚树生,树倒凌霄死。劝君莫倚势,倚势亦如此。”就有些警世劝俗的意味了。

《通志》中的绝大部分物产依然留存,且种类不断扩大。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其有待挖掘的宝藏远不止“土产”一目而已,本文仅尝鼎一脔。对研究古代物质文化、民俗的学者而言,舍却这样一部宝典,谈何把握古代福建物产、风俗的大致面貌呢?即使是求知、消遣的一般阅读者,随手翻玩,新知、乐趣亦在其中矣。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