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
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志成道33号的
北洋法政学堂旧址
迎来重新开放
修缮前北洋法政学堂礼堂旧址
修缮后北洋法政学堂礼堂旧址
北洋法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官办政法专门大学,孕育了众多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这里,李大钊度过了六年的求学时光。
今天(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这处旧址历经修缮布展,“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天津求学遗址修缮竣工暨展馆开放揭幕仪式”在这里举行,凝望远方的青年李大钊半身雕像揭幕,《铁肩担道义 热血润山河——李大钊与天津主题陈列》随之开展。
10月29日上午,揭幕仪式举行,随后《铁肩担道义 热血润山河——李大钊与天津主题陈列》迎来首批参观者。
开展前,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老先生就来到这里,向天津广播(ID:audiotj)的记者谈起他心中的李大钊……
少年立志 考入北洋法政学堂
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县,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长大。在祖父的严格要求下,3岁开始学习启蒙书籍,6 岁入私塾,学习四书经史等儒学基本教材,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逐步领悟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除了传统的文史课程外,还教授英语、数学和政治学等现代科目。在这里,他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特别是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使他对戊戌变法等改革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课余时间钻研这些新思想,逐渐萌发了对社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
在永平府中学堂期间,李大钊结识了革命志士蒋卫平,二人虽相处短暂,但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及谭嗣同的英勇事迹,让李大钊深受震撼,这段经历加速了他对改良主义和革命思想的认同。1907年,李大钊毕业后,放弃了进入保定直隶高等学堂的机会,毅然前往天津报考新式学堂。他最终坚定了投身社会改良和革命事业的信念,选择了北洋法政学堂,迈出了他走向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
据李大钊生前回忆说,当时,天津有三所学校正在招生,一是北洋军医学校,二是长芦银行专修所,三是北洋法政学堂。他不想做军医,所以没有报考北洋军医学校。他也报考了长芦银行专修所,并且也被录取,但他认为,学会理财之道,只能让自己富有,有悖于自己平素的志向,遂选择了同时录取他的北洋法政学堂,在走上革命道路前自主选择迈出了关键一步。
李大钊就读北洋法政学堂时留影
北洋法政学堂
20世纪初,在中国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法政专门教育骤然而起。近代法律、政治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1年同文馆开设的“万国公法”课程,至1905年日本战胜帝俄后,国人震惊,激发了要求立宪的热情。朝野上下、社会舆论纷纷要求广设法政学堂,以养成法政思想、培养法政人才。在这样的形势下,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初称北洋法政学堂)于1906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学校濒临新开河北岸而建,与河北新车站(今天津北站)隔河相望。
民国初年北洋法政学堂领讲义劵
1907年暑假后,李大钊进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学习。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课程内容,还如饥似渴地研读《社会契约论》等西方民主和法治理论著作。这些书籍让他对“民主政体”“君主政体”等现代国家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开始关注宪法与民主政治,这为他日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思想基础。
此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李大钊身处天津这个北方政治运动中心,亲身感受到时局的急剧变化。1910年,他积极参与了天津学生发起的第四次立宪请愿,被推选为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代表之一。在请愿活动中,学生们的壮烈表现深深地震撼了李大钊,尽管请愿运动最终失败,但这场运动让他看清了清政府虚假的立宪本质,坚定了他对专制的反抗和革命的信念。
李大钊在校期间展现出非凡的才思和文采,被誉为全校文章翘楚。他不只在学术上钻研,还利用文章开辟舆论阵地,积极撰写政论文章。他的《隐忧篇》《大哀篇》等文字,深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呼吁,宣传民主与民权,充满了爱国热忱,极富感染力,影响了众多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同时,李大钊还受到同盟会成员和革命先烈的感染,尤其是白雅雨等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令他感怀不已。李大钊和同学们为白雅雨追悼,深受其“为主义而死”的英雄气概感动。1923年,他重返母校演讲时,仍深情回忆这一事件,彰显出他对革命烈士的敬仰。
1913年,李大钊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这六年的求学经历不仅增加了他的学识,更坚定了他的人生方向。从反袁斗争到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李大钊逐渐成为一位贯通中西的学者,并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
多次来津
指导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
李大钊于1913年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后,到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6月,李大钊离开日本回国。
《新青年》第六卷和《言治》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中国,引起李大钊极大关注。经过深入观察分析,他认定此次革命将代表世界新潮流,能够真正挽救中国命运。1918年7月,李大钊在《言治》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赤旗飘飘;又先后写下《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批理论文章,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天津城市地位十分重要,又是其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起点,更成为他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
当时,李大钊已就聘于北京大学,但他始终关注天津,经常到天津开展工作,并指导了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李大钊曾于1916年12月和1917年6月先后两次来津参加母校活动,第二次来津时在东马路青年会礼堂作了演讲,受到爱国青年的热烈欢迎。
东马路青年会礼堂旧照
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在维斯理堂对天津青年作了公开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他号召天津青年一定要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播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火种。讲演后,李大钊来到觉悟社,与社员们进行座谈,建议大家研究各种学术和社会问题,引导青年们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民国时期维斯理堂的相关文件
1920年2月8日,陈独秀突遭警察上门询问,安全起见,李大钊等人决计送他离开北京。李大钊曾在天津生活多年,深知天津交通便利,港口人员繁杂,便于转移,于是他们决定以天津为中转站乘船前往上海。正值年底,生意人忙于收账之际,李大钊装扮成账房先生,陈独秀装扮成老板,两人雇用了一辆骡车,假装收账,出朝阳门前往天津。在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由北京到天津的途中,二人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到达天津后,陈独秀安全乘船前往上海,李大钊则在天津租界同俄国汉学家鲍立维、进步人士姜般若、黄维宪等开会,讨论组建革命组织,酝酿成立社会主义者同盟的问题。
1920年10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张太雷建立了天津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青年团成立后,一面组织团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一面积极着手开展宣传教育和深入工人群众访贫问苦。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当时在天津工作的党员人数较少,归中共北京地委管辖,直接受李大钊领导。李大钊等人多次来天津指导工作,帮助开展工人运动。1921年9月11日,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教员于树德、安体诚创办了天津第一所工人学校——天津工余补习学校,学校在推动天津工人运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天津工人运动的一道曙光。为加速建立天津地方党组织的进程,1923年12月下旬,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18周年校庆之时,特意来天津,亲自指导党组织的筹建工作,并组织演讲,对天津党组织的建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闭幕后,李大钊指示参加大会的北方代表于方舟、江浩、李锡九等陆续返津,在组建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掩护下,秘密进行中国共产党天津地方组织的筹建工作。
中共天津地委成立旧址
1924年9月,天津全体共产党员在普爱89里34号举行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大会,选举于方舟为天津地委委员长,江浩为组织部主任,李锡九为宣传部主任。中国共产党在天津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及正式党组织诞生了。中共天津地委的创建推动天津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天津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更加有力的领导核心。
1926年2月,李大钊来天津出席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不久,又于3月14日来津之时参加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他发表演讲,宣传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及其倡导的国民革命的主张。这是李大钊最后一次到天津。
1927年4月28日
李大钊被奉系军阀逮捕
英勇就义
牺牲时年仅38岁
李大钊的牺牲震惊全国
北京《晨报》曾报道了当时的情况:
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
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
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精神不死》版画
李大钊一生短暂,却与天津有着密切联系。他以北洋法政学堂为起点深研政理,寻求真理,走向革命;又以一生所探索的革命真理和救国救民道路领导和推动天津革命运动,影响众多进步青年前赴后继投身革命。虽然李大钊同志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崇高的革命精神以及为中国共产党、天津党团组织创建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永远为人民所铭记。
历史不会忘记!
我们必将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