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勇立潮头敢为先 绘就发展“粤”色美 | 特别报道

图片


图片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广东,殷切希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广东考察调研,两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对做好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广东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

  

牢记嘱托,广东省气象部门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奋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续写“春天的故事”新篇章。

高位推动 联动发力

以勇当气象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谋新局

  

广东一直是全国气象事业改革发展的前沿地,从2012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合作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在2012年、2016年、2020年三轮省部合作的持续推动下,广东气象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预报预警能力持续加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质量日益改善,气象事业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2023年5月9日,中国气象局与广东省政府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进一步深化省部合作,以更高水平推进广东气象高质量发展。


图片

阳江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沙扒镇三峡海上风电升压平台维护自动气象站 图/吴砚威


聚焦“实”字谋发展,2021年,中国气象局将广东列为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先行试点省。


2022年5月6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一行到省气象局调研,充分肯定省气象局为成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作出的积极贡献,强调要扎实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省气象局迅速制定具体任务实施方案。随后,广东省政府召开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2022年7月,全国首个由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的《指挥应对重大气象灾害工作机制》印发实施;12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19个地级市政府召开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会。

  

省人大常委会在2021年将“补齐粤东西北自然灾害基础监测能力短板”作为当年三项重点建议之一进行督办;2022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广东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并将《广东省气象管理规定》(1997年)纳入2023年至2027年立法规划第二类项目。

自2020年第三轮省部合作开启以来,12个地级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全面推进合作协议(备忘录),并召开联席会议;31个市(县)领导撰写气象高质量发展专题署名文章。

  

新征程上,广东省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面向新发展格局,绘就“十五五”发展蓝图,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


图片

河源市东源县气象局技术人员维护观测设备 图/钟校尧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以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硬实力”强动能

  

广东气象部门向“新”求变,以“变”谋新。

  

今年1月1日,位于江门市台山市上川岛纱帽髻山顶上的广东江门S波段上川岛国家天气试验雷达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江门市所处的粤港澳大湾区天气气候复杂多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探测空间覆盖密度不足、强对流三维精细结构及微物理结构难以探测。广东省气象局联合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其周边建成62部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与13部S波段天气雷达,组成优势互补的天气雷达协同观测网。

  

图片

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 韶关市气象局供图


广东省气象局还持续研发“S波段+X波段”雷达协同观测技术,根据S波段天气雷达大尺度天气现象甄别结果,设计多种相控阵雷达扫描模式,对不同天气系统进行“量体裁衣”式探测。针对潜在高影响天气现象区域,协调多部天气雷达高频次覆盖扫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天气系统,结合多角度、多模式对强对流天气综合观测,实现精细三维结构、三维风场、降水相态等特征探测和反演,提高强对流天气精细探测、分类识别和快速预警能力。

  

如何提升高空探测的成功率和效率?北斗探空系统是破局之法。广东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实现北斗探空业务切换,在上川岛国家天气试验雷达正式“上岗”的同日,北斗导航智能探空气球在河源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飞升至3万米高空,给大气“做CT”;创建全国首个由4个北斗导航探空站、9个中继接收站、2个远程控制站组成的“4+9+2”北斗导航探空观测网,实现一次放球获取上升、平漂、下降3个阶段高空连续观测数据;研制出用于天气预报、数值预报的北斗导航探空数据集,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数值天气模式的往返平漂探空轨迹预测系统,将北斗探空资料常态化应用于气象预报、数值预报、卫星遥感等领域。

  

“北斗探空系统已写入世界气象组织技术委员会高级别指导意见文件,并作为新型技术推广,为全球气象探空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广东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副处长赵晓利说。

  

聚焦自主研发数值预报模式。广东气象部门自主研发包括9公里分辨率的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RAMS),3公里分辨率中国气象局广东快速更新同化数值预报系统(CMA-GD)和我国首个1公里分辨率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在内的 “9-3-1”高分辨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并运用集合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台风目标观测区模拟系统,开展敏感区域判别。

  

一件件“科技利器”强强联合组成气象防灾减灾“工具箱”,在防范应对灾害性天气过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图片

梅州市平远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猕猴桃种植基地维护雨量传感器图/肖春玲


针对今年第4号台风“派比安”,广东省气象局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香港天文台,以及福建、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气象局,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以及大型无人机等,开展第二次南海台风综合协同观测试验。经南海台风协同观测技术组分析研判,广东省气象局对全省滨海区域精准靶向发布预警信息,全力守护南海安澜。

  

广纳贤才,推动大湾区气象事业发展。广东省气象部门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应运而生,成为气象交流合作的窗口。包括数位院士在内的国内气象科技领域顶尖人才齐聚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首届科学咨询委员会,共同为粤港澳气象高质量发展把脉问策、领路护航。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根据科研方向和发展需求,定期、持续“招贤纳士”,打造大湾区建设气象人才高地。广东省气象局以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为核心,不断推动1个院士工作站、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以及2个省部级创新团队创新发展,联合港澳气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组成主体多元化、资源多渠道、机制灵活化、开放国际化的“1+N”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真抓实干 奋发进取

以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新活力”结硕果

  

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广东省气象部门争当高质量发展的“实干家”,巧解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应用题”。

  

1月21日,韶关市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根据市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市交通运输局精准开展春运重点路段管控,及时疏导车辆、增设临时测速点位。重点路段实时监测与预报信息逐3小时通过“广东应急一键通”APP、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渠道发布,为守护“回家的路”提供有力保障。

  

韶关市被确定为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试点市以来,因气象条件导致的交通事故同比明显下降。2024年以来,广东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4%,全年未出现因恶劣天气造成南北大动脉交通中断和瘫痪的情况。

  

图片

韶关市新丰县气象局观测人员清洁仪器图/潘剑波


聚焦流域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珠江流域气象中心加强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水利厅合作,不断完善灾害性天气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流域联防联动和信息共享;依托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和中国气象局—河海大学水文气象研究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珠江流域重点科技问题联合攻关,致力于破解暖区暴雨等关键难题。

  

针对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广东省气象局与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强化合作,每天研判天气对珠海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的影响,提前预判出珠海市台风预警信号升级的可能性,以及台风影响时段、影响强度及最强时段等,为度假区台风防御提供关键支撑,减少了闭园造成的损失。

  

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河源、韶关也有妙招。河源万绿湖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以来,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吸氧”,品牌效益日趋显著。河源市气象局分别在万绿湖镜花缘游览区植物园、龙凤岛、万绿谷休闲度假旅游区、桂山风景区建设4个负氧离子观测站,监测到空气负氧离子数据年平均值在2500个/立方厘米左右,小时平均数据最高可达8000个/立方厘米。


图片

河源市万绿湖生态气象观测站 图/刘子文


“气象监测数据让游客直观地了解到万绿湖好在哪里、妙在何处,助力万绿湖打好优质生态旅游‘特色牌’。”广东万绿湖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琳华说。

  

位于韶关市新丰县云髻山下的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是全国8个大气本底站之一,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区域大气本底站,现已建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

  

“该站可为华南、全国乃至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等业务开展提供系统、连续、可靠的大气观测资料和数据支撑。”新丰县气象局局长陈建文表示。这对于气象部门进一步“摸清家底”,助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海域,315台海上风电机组成的方阵,在一望无际的蓝色中输出着绿能。深入这片海上风电场“丛林”,一座重达4200吨的海上升压平台矗立其中。


图片

阳江市海上风电场 图/吴砚威


在这个“大家伙”上,有一个“小能手”——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阳江市海域还有9位和它一样建在海上升压平台上的“好伙伴”。

  

阳江市气象局气象保障中心主任杨朝晖说:“每年气象部门工作人员除了在汛期前后对海上升压站设备常规巡检外,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之前也会对设备进行专项巡检。”

  

海上风电场生产运行对大风、降水、强对流和海雾等天气较为敏感,这也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业务经理黄勇介绍,阳江市气象部门、广东省气象服务中心与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共同绘制“海上风电气象精细化服务一张图”,包括海上风电作业区域范围内的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72小时内逐小时精细化天气窗口期预报,提前2小时无缝隙、网格化的分类分强度强对流短临预报,以及未来14天的涌浪逐小时网格化预报。

  

这张规避气象灾害风险的“活地图”也覆盖着更多风电企业。2023年第4号台风“泰利”影响期间,阳江市气象局向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广东粤电阳江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中广核阳江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点对点”定制化预报,有效助力企业实现“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广东气象部门将自觉以‘走在前列’的总目标统领各项改革发展工作,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写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答卷,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优质气象保障。”广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广东气象高质量发展定“粤”来“粤”好,星光满载,繁花盛开。

  

图片

2024年10月29日《中国气象报》二版



作者:蒋芷晴 王天巍 屈凤秋 郝倩楠(周浪、石永进、张伟杰、刘志明、林艳兰、杨书谦、余必锋、曾思亮、刘子文、胡琼文、许钰文、张权、梁腾、涂鑫对本文有贡献)
编辑:杨奥清 刘丹 刘钊 王素琴
审核:崔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