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现陕西厚重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央广网陕西频道策划“诵读古韵 诗路长安——传统经典大家谈”系列报道,采访陕西省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文化学者、诵读名家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陕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发展,展现陕西省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陕西实践成果。
央广网西安10月28日消息(记者侯凯奇 实习记者李奕宏 郭靖泽)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用兽皮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如今,在“汪氏皮影”几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传统的表演艺术逐渐衍生出工艺品,“老皮影”正讲述着“新故事”。
发源于陕西省渭南市一带的华县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盛唐,盛于明清,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华县皮影的代表之一,“汪氏皮影”经历五代传承,跨越200多年的历史。
皮影作品《霸王别姬》(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
在西安易俗社汪氏皮影博物馆,悬挂着一幅三米高的巨幅皮影作品《穆桂英》,人物英姿飒爽,栩栩如生,展现着传统皮影的经典魅力。这幅皮影就是出自“汪氏皮影”的第四代传承人汪海燕之手。
“起初,皮影戏只有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才会有戏班进行表演,按腔调不同,分为老腔和碗碗腔。华县皮影戏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汪海燕告诉记者。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伴随着婉转动听的曲调,在灯光的照射下,白色幕布上一个个色彩浓厚艳丽的人物在汪海燕的操作中上下跳跃,做出各种复杂动作。
汪海燕正在进行皮影表演(央广网实习记者 李奕宏 摄)
据了解,华州皮影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以秦川牛牛皮为原料,需经过刮、磨、刻、染、熨等20多道工序。“我们在‘推皮走刀’的基础技法上,开创了‘倒棱法’‘拼接法’,可将纹路雕刻得如发丝一般纤细。”汪海燕介绍道。
钟鼓楼、大雁塔,各种品牌LOGO、吉祥物、游戏人物以及耳饰和发饰……除了戏本里的角色外,在西安市书院门街的汪氏皮影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装裱精美的皮影手工艺品。
“近期,我们与王者荣耀合作,设计了游戏内角色皮影主题的皮肤。”近年来汪海燕通过与国际商业品牌跨界合作、联名设计,共同开创皮影艺术的创新之路,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汪天稳与汪海燕正在制作皮影(央广网实习记者 郭靖泽 摄)
在汪海燕看来,父亲汪天稳用热爱守住了传统技艺,自己正在让皮影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儿子党飞华则通过让皮影迈克尔·杰克逊跳起“太空步”、演绎变形金刚变身,制作的非遗传承类短片在各类社交平台进行传播,让皮影“年轻化”。
“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皮影的时尚、‘潮范儿’,让更多的人爱上皮影,更好地去了解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汪海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