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 | 陈平原:到“中山公园”去

图片

文|陈平原

我明明不是园林或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竟然出席“全国中山公园保护与传承座谈会”并做主旨演说,实在有点冒险。

不过,如此越界“表演”,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的奥秘在于,我是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而每年孙中山诞辰,中大北京校友会都派代表前来北京中山公园里的中山堂献花。

如何借纪念先贤来怀想往昔、凝聚通识、提振信心、奔赴未来,无论古今中外,都是重要事项,只不过表彰对象及纪念方法不同而已。

对于当下中国人来说,纪念孙中山的场所及机构,包括数量众多的中山路、中山铜像、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馆)等,还有独一份的北京中山堂、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以及我的母校中山大学。

一百年前,孙中山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和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年中山先生去世,第三年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眼看着中大百年校庆的正日子临近,我有机会参与谈论、辨析另一种纪念孙中山的政治/文化符号,也算是机缘巧合。

以公园的形式纪念1925年3月12日去世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我不知道哪个最早。但读孙吉龙、林建载《中山公园博览》,其中提及我家乡的汕头中山公园——

“1925年,东征军进入汕头市,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提议并由市民大会作为决议,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筹建的‘中央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

周恩来作为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进入汕头市并开始主政的时间是1925年11月4日,距离孙中山去世还不到八个月,此举或许可称开先河。

只是从筹建到完成有一段距离,很可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汕头中山公园正式落成时间是1928年。

图片

1927-1936年是民国政府的“黄金十年”,城市建设方面,中山路的开辟以及中山公园的建设至关重要——这既是意识形态宣传,也是国计民生落实,兼及政治、经济与文化,可谓一箭三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中山路187条,而这些中山路大多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十分繁华,堪称城市的名片。

但要说纪念色彩与传播效果,中山路其实不如中山公园——前者实用性强,后者更有政治及文化意味,适合群众集会与休闲娱乐。据说1925年至1949年间共建有中山公园267座,历经时代变迁,目前中国大陆存60多座。

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中山公园既有一般公园的绿化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也是百年中国政治风云的历史见证。各中山公园的兴衰起伏,受大的政治潮流影响,但也各有一本好念或难念的“经”。

梳理这些或命名、或改建、或新建的纪念公园,了解其来龙去脉,既是一种历史叙述,也是一种未来驰想。阅读孙吉龙、林建载《中山公园博览》,我谈三点感想。

第一,各种中山公园的历史及景观迥异。以北京、上海、荆州三座中山公园为例,探索纪念内涵及方式的多样性。众多中山公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且名气最大的,当属北京中山公园。

不说作为起点的辽金兴国寺,也不谈社稷坛的政治内涵,单是1914年被辟为公园面向公众开放的象征意义,还有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于此停灵,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难怪其被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上海中山公园与荆州中山公园,则代表另外两种倾向。前者建于1914年,与孙中山没有直接关联,其源头兆丰公园1928年方才对华人开放,1944年更名为中山公园,至今仍以很好地结合了英式花园与中国古典园林而为人称道。

后者1933年落成,园内建有中山纪念堂、屈原居、武侯祠,以及纪念关羽在此地挑灯夜读《春秋》的春秋阁等,也就是说,纳入诸多本地先贤,一并加以纪念与表彰。

作为纪念公园,如此兼及古今、融汇华洋、广采博收,我并不认为有何不妥,因其可以吸引更多游人,也更能得到地方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照,何乐而不为?

第二,欣赏与孙中山活动踪迹有关的中山公园。始建于1905年、1928年正式命名的天津中山公园,孙中山本人曾两次莅临并演讲,而且,很多民国重要人物在此活动,也发生过不少重要历史事件,现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1910年的武汉中山公园,原是私家花园,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建有“总理纪念堂”等;1935年为纪念湖广总督张之洞建“张公亭”、抗战胜利后又立“受降碑”等,目前是国家重点公园。我更想说的是我家乡广东潮州名气很小的饶平中山公园。

此公园建于1934年,专为纪念孙中山领导的丁未起义。潮安彩塘华侨许雪秋受孙中山指示,于1907年5月22日晚召集一千多人在饶平黄冈誓师起事,6天后起义失败,共有343名革命党人光荣牺牲。

此公园中的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很有特点,不是高高耸立,而是铺展开来,站在长15米、宽7米、高6米的戏台前,仿佛大幕仍未落下,还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

原亭1977年被毁,1987年按原样重建,墙面上镶嵌着《黄冈丁未革命纪念亭碑记》和《黄冈丁未革命烈士纪念亭碑文》等。

第三,赞许那些在纪念及休闲之外,突出教育功能的中山公园。限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不是所有中山公园都重视孙中山生平及思想的研究与展出。

我注意到沈阳中山公园园内有占地500平方米的孙中山纪念馆,温州中山公园1932年建成中山纪念堂,中间不断改名,1987年在原台基上重建。

单看照片,这两座重修或重建的孙中山纪念堂(馆),还是很气派的。现代史上的中山公园,虽不同于古代史上的孔庙,但约略可见其踪影。都属于纪念性建筑,但中山公园与孔庙(文庙)的最大差异,不在献花或祭拜等外在形式,而在于有无持续且强大的政策支持,以及是否与教育结盟。

各地中山公园,偶有保留或曾存在孔庙的,如浙江嘉兴桐乡的崇福中山公园,以及广东清远的连州中山公园,但二者没有衔接。

中山公园当然不宜直接承继孔庙,但借鉴其教育功能,我以为是可以做到的。比如江苏省江阴市的江阴中山公园是根据明清园林改建而成,1930年更名为中山公园,2002年扩建后,变成综合城市休闲空间,其中“学政历史文化区是全园的重心,它是在原江苏学政衙署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遗址、广场、雕塑、古民居、雪浪湖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区”。

今年6月,我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办的“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深度人文对话会上,也对此公园的兼及园林、建筑与博物馆功能颇多赞赏。

在我看来,各地中山公园的历史有长短、规模有大小、人员编制及经费预算有多寡,很难一概而论。但若想扩展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则最好能凸显丰富性与层次感,同时兼及休闲、审美与教育,而不仅仅是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