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是他“为之燃烧的所在”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距今约11400—86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批示。

  站在保护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高度,浦江县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全身心投入上山文化研究宣传,推动“万年上山”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IP。

  2022年9月20日,徐利民因病逝世,终年52岁。202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他的先进事迹,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让我们透过一段段记忆,走近“时代楷模”徐利民。

图片图为2022年7月10日,徐利民同志(右三)陪同专家实地察看上山遗址博物馆选址区块。 张国萍/摄

  坚定信心,他有一股子痴劲

  2019年12月,浦江县委成立上山文化研究、宣传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徐利民出任常务副组长,扛起推动上山文化研究与宣传的重任。接手工作之初,尽管面临许多压力和考验,但徐利民心中十分笃定。他在笔记中写道,“前方路漫漫,关键要启航”,“上山申遗必须坚定信心”,“我们目标更应放远”。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事。刚开始接触考古、文物、申遗等工作时,徐利民完全是个门外汉。为了学习、了解、宣传上山文化,他不仅在办公室堆满了考古类书籍,还动笔写了二三十篇相关文章,几乎成了半个专家。

  “为什么这么投入?”徐利民的妻子周卫红曾这样问他。徐利民回答:“要做点事情。”回想起丈夫对上山文化的投入,周卫红说:“他花在上山的时间可比花在女儿身上的时间多多了。”

  这些年来,上山遗址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调研,只要有时间,徐利民都会陪同讲解,各种数据、典故信手拈来,不少第一次见面的人还以为他是个研究员, “比专业的讲解员讲得还要专业”。

  敢想敢干,他有一股子闯劲

  为了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徐利民想:“要是能得到袁隆平、严文明等知名专家的支持就好了。”说干就干,他想尽办法联系上这些专家,多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被徐利民的热忱和执着所打动,袁隆平为上山遗址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严文明不但为上山遗址题词 “远古中华第一村”,还兴奋地录下一段视频:“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上山是世界级的!”

  “上山申遗,徐部长有一种‘一刻也等不起’的紧迫感,带着我们向前冲。”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

  2021年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徐利民提出要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办展。“如果能在国字号的博物殿堂展览,那意义可非同一般啊!”周围人还在犹豫之时,徐利民已经在四处联络,风风火火行动起来了。

  为了办好这次展览,徐利民没少花心血。参展的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带着人一件一件精挑细选出来的,布展的位置、字号的大小他也逐一核对,展览的名字“稻·源·启明”,也是徐利民和专家反复推敲确定的。

  上山文化考古特展一鸣惊人,成为首个在国家博物馆办展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由于展览效果很好,特展两次延期,前后持续了5个多月。徐利民开心地说:“我们赚到了,赚到了!”

  久久为功,他有一股子韧劲

  干事创业既要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实效,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这样的潜绩,徐利民积下了不少。

  他牵头推动绘制了一份跨越15年的“上山申遗与建设路线图”。“退休以后,我的后半辈子都要跟上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徐利民对上山文化的未来满怀憧憬,“如果最后申遗成功,就不枉此生了。”

  “功成不必在我,奋斗必定有我。”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徐利民牵挂着的仍是上山的工作。

  病痛严重时无法使用手机,他就让身边人编辑好信息读给他听,确认后再发送出去。只要身体稍有好转,他就拿起手机布置工作,手术前夕还在通过电话用沙哑的嗓音联系申遗专家来浦江指导……

  徐利民和同志们的努力,让上山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不断迎来“高光时刻”。上山文化内容被编入全国义务教育教科书,上山遗址相继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列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为上山文化申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5月,中国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浦江县发布了上山遗址水稻起源最新重大成果。这项成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进一步确认了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更多内容,详见《人,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记“泥土干部”徐利民》

  (策划:旷思思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