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士山的注视下:西伊豆骑行记

东京还是那个迷人的大都市,各色人等熙攘在那些盛名在外的闹市,与五光十色的街景一道,创造出浮华的尘世。但日本的精华,一在都市,二在乡下。前者对中国人来说,曾是去日本主要的目的,这次在东京的商场,耳边却响起亲切的普通话:来都来了,总得消费点什么。是啊,这些东西什么在国内买不到?论购物环境,却也好不到哪里去,往往打开手机一查,还不如直接海淘便宜,顿时丧失了乐趣。

在复杂如迷宫的东京站,我搭上东海道新干线,向伊豆逃去。

图片

骑行在伊豆半岛西海岸  摄影 陈晞

目标“天际线”

从东京坐车两三个小时可到伊豆,所以这里一直以来像是东京人的后花园。其实伊豆半岛并不小,环岛一圈有两三百公里,游览起来有三条线,因为线路分散,想一次玩完不太容易。中线和东线交通最方便,中线是伊豆最热闹的地方,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修善寺的温泉,早已是国内游客熟知的地方,沿着东线可以一直抵达伊豆半岛的最南端,一路都有轨道交通停靠,热海的花火大会、大室山和其喷发形成的城崎海岸、日本当地人都爱去的白浜海滩,是进阶旅行者的最爱,还有些人在东线选没那么热门的地方住下来,伊豆高原、伊豆稻取,体验昔日渔村的安宁平静。唯有西伊豆,国内去的人最少。

也不怪国内游客,西伊豆没有轨道交通,公交车又极少,每天定点零星几班,下午五六点钟就停运,大部分地方还不停靠。日本人去西伊豆主要靠自驾,但国际游客想在日本自驾,要求有日本本土驾照或者国际驾照(IDP),而IDP用中国驾照是办不下来的。在西伊豆骑摩托旅行也是不错的方式,但同样有驾照的问题,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操作门槛其实更高了。于是我想到,同样是骑行,未尝不可以是自行车!

深入了解之后,没想到伊豆半岛是日本最著名的骑行圣地,东京奥运会的场地自行车馆就在伊豆,山地车比赛也放在伊豆半岛的山区,公路车比赛放在了富士山脚下,离伊豆也不是很远。伊豆骑行文化的兴起不得而知,直观判断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离东京近,骑行文化和经济水平是直接相关的,近年国内的骑行热其实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然后是伊豆半岛路况多样,风景多变,可以沿海岸线巡游,也可以在中部山区挑战各种难度的爬坡,有平整的柏油公路、山间坑洼失修的小道,还有山地车爱好者开辟出的土径。当然,最吸引人的是大部分时间都伴随左右的富士山景,在伊豆半岛欣赏富士山的绝佳角度除了中部的高山,就是西伊豆的海岸沿线。日本奥组委把自行车赛安排在伊豆,当然少不了把富士山这个“大IP”植入奥运会视觉画面的考量。

像所有热爱旅行的人一样,尽管时常憎恶这个万物互联的世界,让对远方的想象都化作手中方寸间唾手可得的“眼前”,但网络带来的便利却也实实在在享受着,显得有点两面三刀,十分矛盾。有国外旅行者分享,在修善寺以北不远,隶属于伊豆之国市的田京站附近,有一家出租高端公路车的地方,那是一家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的体验中心,集展示、销售、体验、自行车爱好者服务于一体。体验中心的官网上写明了可供租用的自行车型号及出租套餐,我选择了一款最高端的碳纤维耐力公路车,价值三四万元人民币,两天的套餐包括保险700元人民币左右。考虑到碳纤维自行车更容易损坏,高端真空胎等消耗配件的成本也不低,性价比非常不错。

图片

伊豆有很多骑行友好设施,这种挂架专供没有脚撑的自行车使用。  摄影 陈晞

有了车就可以规划路线了。

伊豆半岛上可以骑行的路线非常多,环岛是时间和体力充裕者的选择,全长近250公里,总爬升量达到了4450米!不参与自行车运动的人对这个数可能没有概念,环法自行车比赛最艰难的山地赛段,每日总爬升量在3000-4000米,已经是顶级运动员的炼狱,有基础的爱好者,一天爬升1000至1500米已经筋疲力尽,没练过的普通人一天爬升500米或许已经到达极限。这么一算,即使体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一般人,完成环岛也需要4到5天。

其他路线大致可分为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部分。有一名叫迈克尔·福克斯(Michael J Fox)的纽约人,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专门写了一本《日本伊豆骑行爬坡手册》(Izu Japan Cycling Climbs),详尽介绍了半岛上几乎所有的爬坡线路,爬坡路段的起止点、长度、坡度、坡度级别一一写明,还配有道路状况的图片,细节控程度完全日本化。

伊豆半岛还有几条著名的“天际线(Skyline)”路段,就是建在山脊上的路,四周没有遮挡,天气好的话,富士山将一览无余。

我只有一天半的时间,想走一段“天际线”,又想沿西伊豆的海岸线骑行,于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用两天完成的环线:从修善寺往西,爬到达摩山顶,折往向南的“西伊豆天际线”,到船原峠后,如果体力有限,就直接往西折下山到海边的土肥金山,再沿西部海岸线北上往回走,如果体力还不错,就再往西南下到西伊豆町,再沿海岸线北上。提一句,伊豆半岛上常见到这个“峠”字,音同中文里关卡的”卡”,意思非常直观,即上山和下山的连接处,只看地名就知道这是个制高点。我在西海岸边比土肥金山更靠北的户田预定了住宿,从户田回到租车的地方只有三十多公里,第二天一上午就能完成,赶得上下午回东京的火车。

艰难的爬坡

当我拖着行李箱在田京站下车的时候,一下回到了那种熟悉的日本乡下夜晚。才八九点钟,街头已经没什么人,唯一点着灯的只有餐厅和超市。我预定的旅舍就在自行车体验中心的门口,网上评分一般,胜在便宜又方便。这里的服务员完全不会英语,双方靠谷歌翻译沟通,几无障碍,这两年有了大语言模型支持,口语机翻的准确度是越来越高了。我计划把行李箱寄存在此地,只背一个随身包上路。

房间很小,想用手机拍全要站在门外,考虑到两百多元人民币一天的价格,不忍苛求。但就是这么一个简易旅舍,还配有公共温泉设施,提醒每一位客人伊豆是坐在火山口上的半岛。伊豆半岛在201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可能因为评选过于专业,这一名头远逊于旅游经济价值更高的“世界遗产”。在伊豆半岛成功申报的评语里,评委写道:“伊豆半岛世界地质公园是两个活动火山弧的独特汇合处,该地区过去2000万年来不间断的火山历史是其它地方无法相比的。”

这里涉及多个地理知识,一个是大陆板块,伊豆半岛是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移动时冲撞出来的,这里的冲撞特别之处在于,因为菲律宾海板块密度更高,所以在冲撞的时候,会“俯冲”到另外两个板块的下方,另外两个板块在冲撞边缘形成了向下的弯折,结果是在伊豆半岛东西两侧形成了20公里长的海槽,深达1500至2000米。这些被弯折的表面成为地壳的薄弱之处,引发了更大规模且更频繁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沉积物把从海底隆起的伊豆半岛和日本本州岛连接在了一起。

由三个板块冲撞形成的知名岛群世界上还有另外两处,一处是印尼哈马黑拉岛周围地区,一处是所罗门群岛周围地区,但都没有如此丰富的火山活动历史。更不用说,伊豆居民与火山共处促成了当地信仰,即崇拜统治自然的神灵,伊豆半岛上的神社超过九十多座。

在自行车体验中心,接待我的是一位身材挺拔的日本大叔,兼具谦逊和自信。他摸出一台移动翻译器和我沟通,翻译器上显示:“您要去的地方有好多山,要爬好多坡。”我说我生活的北京周围也有很多山,经常去骑行,对这种地形很熟悉。“今天可能会下雨,但并不影响您度过愉快的一天,祝您骑行愉快!”

图片

租车中心的师傅在调试车辆。  摄影 陈晞

事实证明,山和山爬起来可能完全不同。北京京郊的燕山山脉是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隆起,可以想象成衣服的褶子,有高有低,爬升一段下降一段,环京郊的密云水库一周正好100公里,爬升总量在1400-1500米。而伊豆半岛的山是火山形成,可以想象成微缩版的富士山,从山脚开始一直要爬到山顶,几十公里,地老天荒,30公里的路就能爬升1000米。自行车比赛对爬坡难度有分级标准,从易到难分为四到一级,以及最难的HC级坡,这时我才想起《日本伊豆骑行爬坡手册》里线路的坡度大多集中于二级和一级坡,此时此刻那些分级标准和数字才化作了真实的体验。

好在不用赶时间,实在爬不动了就歇一会儿。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越往上爬越云遮雾绕,到了海拔982米的达摩山顶,能见度仅有几十米,看观光导览牌,这里作为“伊豆三景”之一,天气好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看到壮阔的富士山。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餐厅还开着,进去干掉一份咖喱饭,喝饱咖啡,又觉得不过瘾,点了一碗乌冬面,日餐的这点分量实在是不够一位来自中国北方的饿汉。

达摩山往南连接着西伊豆“天际线”——伊豆半岛骑行的精华路段之一。这一段路仍在爬升,而且沿着山脊骑行,身体一侧完全暴露在东风里,阵阵强风吹得车把几乎把持不稳,只能想象天气好的时候,如何像巡游在天空,右侧有富士山陪伴。终于到了船原峠,看上去天气也没有转好的意思,决定直接西折下山,不再往南走。

图片

前往达摩山山顶的路上,一路小雨不断。  摄影 陈晞

在伊豆,上山有多煎熬,下山就有多刺激,我从来没见过这么长的下坡,时常弯多路急,半捏着刹车的手都酸了。不过一但向西翻过山,随着海拔下降,天也开始放晴,强劲的东风被巨大的山体阻挡,下降一段停脚往回看,山顶仍然笼罩在云雾之中。

一路滑向山脚,心情大好。从土肥金山往北沿着西海岸骑行,路况也是起起伏伏,沿山崖外缘行进。这也说明为什么西线没有建造轨道交通线,相比东线的平坦,这边建造的难度显然过高,对于几十年前由公改私的日本铁路公司,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

图片

御浜岬落日  摄影 陈晞

快到目的地户田之前,是西伊豆另一景观御浜岬。岬是一种向海中突出的尖角,这处海岬由峻河湾洋流携带的沙子在海湾入口处堆积而成。峻河湾的底部由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是日本最深的海湾,海岬的保护又让此地风平浪静,是极好的天然港口。19世纪,日本人曾请俄国人在这里教授现代木制帆船技术,这些工匠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和民间造船厂中的第一批熟练工人。

海岬顶端坐落着大濑神社,红色的鸟居面向海湾内侧,如一笔朱红点缀山海之间,这里奉祀渔民的守护神——大濑明神,全日本奉祀此神的神社只有这里,体现着伊豆人与自然共处相适的文化。海岬外侧修有海堤,站在堤上可与富士山隔海相望。

图片

大濑神社面向海湾的鸟居是神来之笔。  摄影 陈晞

西海岸巡航

当晚宿居的户田是伊豆半岛典型的渔港,幸运的是这里有一家名为泰戈尔港(Tagore Harbor)的精品旅舍。旅舍由从东京搬来的建筑师铃木智宏创办,目的是为东京人提供一个避世之所,而户田所在的西伊豆正好满足了这一点。根据一篇对他的报道,他每年可以为户田带来12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够养活五到六个人,他很满足。

旅舍的一层是咖啡+酒吧,咖啡豆是他们自家烘焙的,啤酒有现打精品啤酒,在如此偏远的地方能喝到一口泡沫醇厚的新鲜啤酒,真令人惊讶。店员的英语也相当不错,在日本乡下实属难得。旅舍还和当地另外一些产业形成联动,在旅舍购买温泉票可以打八折,骑了一天车必须去泡一下。当然,这里的每个房间都可以看到海。

图片

泰戈尔港旅舍的窗外海景  摄影 陈晞

第二天彻底放晴,富士山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露出的山顶积雪全无,黑黢黢的,因为气候变暖,富士山迎来“初冠雪”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刚出户田就是一段长上坡,这也很好理解,由于城镇基本坐落在海边的空地上,离开城镇必然意味着攀上山崖。出户田后的沿海骑行风光极美,让人忘却攀爬的疲惫,这天是周末,迎面遇到不少骑行爱好者,每个人都向攀爬中的我点头致意。又经过一段长下坡,看到堤岸上站着一排海钓的人,这个叫久料的地方是有名的钓鱼圣地,有多种洄游鱼类途经,还可以预约出海海钓,日文网站上能查到丰富的海钓情报,供爱好者时刻掌握鱼获资讯。

图片

钓鱼圣地久料,周末很多人前来海钓。  摄影 陈晞

沿海骑行毕竟爬升不多,天气又佳,移步换景,眼前绝不单调。兴致高,脚下就不知疲惫。第二天三十多公里路很快骑完了。将自行车安然送还时还是松了口气,一路幸运女神眷顾,没有发生摔车爆胎之类的事故。下次还是要自己带条备胎,再学习一下换胎技术,不能听天由命。但即便做好准备,听从天命是伊豆人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我来伊豆的前一个月,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发生5.9级地震,这次地震没有带来重大伤亡,但再次提醒人们这里地质结构的极端不稳定。伊豆半岛上的山脊从南端向南延伸,入海后形成大片浅海,深度不足500米,散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组成的伊豆群岛几乎都是火山岛,周围地区还星罗棋布着许多海底火山。这些陆地和海底火山中又有许多是活火山,它们在历史上曾多次喷发,1986年的伊豆大岛喷发和2000年的三宅岛喷发均导致岛上居民全部疏散。根据地质学家研究,伊豆半岛附近的海槽每隔100至300年就会发生一次里氏8级以上的大地震,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将给半岛带来巨大损失。

2024年8月,日本气象厅曾发出长达一周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预警,这里的南海是指日本本州、四国、九州岛以南的海域,而非中国南海,伊豆所属的静冈县就直面南海海槽。预警理由是海槽附近发生了里氏7级以上的地震,这种地震往往可以看做大地震的先兆,而且上一次大规模地震发生还是几十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大地震的概率越来越高。虽然事后证明是一场虚惊,但由巨大地震造成毁灭性灾难的可能性,像一把利剑一样永远高悬于伊豆人的头上。

图片

伊豆半岛西海岸的大濑神社,这里奉祀的是渔民的守护神大濑明神。  摄影 陈晞

在伊豆半岛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书中也提到,如伊豆半岛成功申报,前往伊豆半岛参与地质旅游的热情,将带动下一代认识到灾害的发生并学习应对办法。这是日本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回想起东京科学未来馆里,有一个庞大的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装置本身像一个巨大的弹珠台,诸多红色小球在轨道上随机滚动,落入不同的孔槽之中,每个红色小球代表发生灾害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孔槽中积累了过多的红球,意味着即将发生巨大的灾害。在我这个外国人眼中,这个装置似乎用了一种过于复杂的方式,解释了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但这就是日本人对灾难的理解,他们实在见过太多灾难,就拿伊豆人来说,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台风、长期降雨导致的山体滑坡,哪一种都有可能成为灭顶之灾。所以,他们以自然为灵,听从命运的差遣——生活所依赖的,既然是大自然的赐予,当然也可以被顷刻收回。

也许在富士山的注视下,每个人都会臣服于自然的力量。

陈晞

责编 杨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