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修圃
安徽路是很有诗意的一条路,北头“牵手”济宁路,南来的平原路到此“不打招呼”就停住了脚步,形成三路口交会。实际上是观象山支脉向西伸展,到此戛然而止,跌下一个落差,底下就是芝罘路。之间的台阶勾连起来,算是两条路“握手言欢”。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来青岛很不理解,怎么青岛那么多台阶?其实台阶就像天梯,是沟通两条路最便利的方式,这就是青岛山城的特点。安徽路,最早叫爱贝街,日占时期叫大村町,1922年后改称安徽路。
我走安徽路正是一个中秋的下午,秋老虎的余威尚在,由观象山下来就汗流浃背了,坐在东边马路牙子上休息,打量西边眼前这片1990年代新盖的楼房,从安徽路44号直到黄岛路,好大一片,大多七八层,米黄色的大楼,被西去的太阳涂上一层金色,显得威武壮观。
从安徽路36号顺台阶下去,左边一个小门,进去是一个小四合院,也就住五六户人家。我的同事、朋友徐静贤校长初来青岛就住在这里。徐静贤,1925年生于山东蓬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上溯几代都是私塾先生。父亲十几岁来青岛,在蓬莱富商杨子生开在中山路的福顺泰百货店当学徒。1931年,6岁的徐静贤和母亲来到青岛,就住在安徽路36号。
据徐静贤回忆,她开始在青岛江苏路小学就读,毕业后考入青岛女中(即二中)读书,1946年高中毕业,旋即进入青岛濮县路小学当高级教员。1949年后,她历任北京路、德县路、大学路等小学校长,1986年离休,颐养天年。
她外祖父翁增堃做过戏剧编剧,据《蓬莱县志》记载,《苏武牧羊》戏词是由翁增堃捉刀。她的五舅翁砚楼,是天津的一个评剧团的编导兼文武小生,与新凤霞配戏,两人日久生情,1947年,评剧团在青岛天成戏院演出,徐静贤还给新凤霞写过一次海报并到处张贴。
这年秋天,翁砚楼与新凤霞结婚,由于时局动乱,结婚低调,只在安徽路36号办了一桌酒席,请了亲朋好友以示祝贺。在天真照相馆拍的婚纱照,被放大后镶嵌在橱窗对外展览。不到一年,被老板(养母)拆离赶出剧团,翁砚楼离开后辗转外省评剧团。这段闪婚、闪离,鲜为人知。
36号临街是嘉美木器店,一层楼,日伪时期,老板又加盖一层,形成今天的二层楼房。34号是亚细亚宾馆,设备高档,服务周到。青岛解放前,平度路永安大戏院来名角演戏大多下榻于此,比如叶盛章、顾正秋等。
32号,是德国人开的福柏医院。21号,是青岛市人民医院本部,现在是皮肤病防治院和口腔医院。其斜对门是安徽路30号,是一座二层楼,三楼是阁楼,坐落在安徽路和平度路交角。一楼曾是我的老领导付培耕先生住址。
站在德县路目之所及,前面一片葱葱郁郁的开阔地,长方形,东西窄,南北长,零星的古树如华盖,散落的灌木低矮,冬青成墙,花木扶疏;中间有小溪、瀑布,流水潺潺,不失音乐的美感;石桌上,树荫下,打够级、下象棋的所战正酣;老妪童稚牵着小狗遛弯,这是闹市中的静地,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不规则的大石头上赫然写着:老舍公园。
走到16号,醒目大字写着:嘉木艺术博物馆。紫红色的墙、红色瓦,特别养眼。这座典型的德国建筑原是德国船舶机械师斯蒂尔洛的花园别墅,历经百年沧桑,主人多有变换。
湖南路像一把刀,把公园切断,由两条路变为一条路。安徽路西面是一家历史很久的明星电影院,入夜,霓虹灯闪烁,五光十色,好像进了夜上海。影院虽然座位不多,但很舒适。服务生一律工作服,齐整、气派;后厅由正门入,前厅由侧门进,观众多是中上层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