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一本读者爱看的科普书 | 2024东湖论坛

图片

编者按 

科普图书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普及的重要工具,是培育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科普图书的创作力和传播力,也是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0日,2024东湖论坛平行论坛——科普图书创作与传播论坛在武汉举办。
本次论坛由科技日报社、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科普时报社、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协办。
论坛吸引了众多科普大V和出版社代表参加。与会专家代表围绕出版社如何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探索图书出版传播新模式等主题分享了经验和思考。本报对部分会议发言进行摘登。

图片

站在孩子的角度做科普

图片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王元卓

科研人员要做好科普创作工作,就应当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是,“知识专业性”与“科普专业性”的关系。一本好的科普图书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深入”是指科研人员作为专业人士对本领域有长期深入的理解;“浅出”是指图书应针对受众需求,做到简单易懂有温度,让大家愿意读。

二是,专业人士“想讲什么”与读者“想看什么”的关系。很多时候,科研人员会将科普图书讲得像专业教材一样,有体系且深入,但这往往并不能吸引读者。比如,我在创作科普图书的时候,我认为女儿是受众,我就会让她在班级中进行调研,班级里几十名到上百名孩子想读什么,就是我在科普创作中希望回答的内容。只有站在读者的角度,以及站在孩子角度去做科普创作,这样的科普图书才能收获更多读者。

三是,“知识热点科普”与“知识体系科普”的关系。当前,社会对于众多热点事件的科普仅限于一时热度。在我看来,针对这些热点进行完整且系统的科普教育至关重要,大众应当在心里形成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而不该是“瞎子摸象”。

四是,“知识普及”与“科学启蒙”的关系。一本科普图书内容有限,希冀通过一两本科普书,让孩子提升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我认为很难做到。科普图书更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启蒙。如果孩子通过这本书或者这本书当中某一句话,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从而愿意展开更多的探索与思考,愿意去问更多的“为什么”,或者“怎么样”,这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是科普工作者应当做的事情。

优秀的科普选题应具备哪些特质

图片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马婕

优秀的科普选题应具备哪些特质?首先,内容必须严谨,确保科学知识的准确无误,兼具创新性,能够引领读者探索未知领域。其次,选题应紧跟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及时展现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此外,优秀的科普选题还应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求,通过创新的形式,使青少年能够轻松接受并吸收这些科学知识。

以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神奇的古动物馆”丛书为例,该系列图书共5本,每本书都经过了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的逐句审核,作者团队包括两位副馆长,审读专家团队更是多达12位,其中包括两位院士,充分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

为青少年创作科普书籍,可读性至关重要。为了打造一套介绍广西自然资源知识的书籍,出版社邀请了文学作家、插画师、图书编辑以及科研人员跨界合作,共同为青少年创作出喜闻乐见的作品《远古植物世界》。未来,这样的跨界合作模式将成为科普选题的重要方向。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出版社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方式,如邀请中国古动物馆金牌讲解员到各地的小学和图书馆进行现场讲座,并带去实物模型,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能够亲手触摸和体验。此外,出版社还邀请金牌讲解员、研究员、馆长等助力内容渠道,如直播间等,分享图书的创作背景和优化过程,并通过亲子阅读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科普图书要追赶时代潮流

图片

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袁幸园

江西高校出版社在科普图书出版领域已深耕35载,其间推出了“走进新科技丛书”“航天载人新知识系列”“科学家精神系列丛书”,以及“动植物百科丛书”等一系列佳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怎么做好一本图书?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出版社要紧跟国家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凸显及时性、科普性和知识性。2021年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契机。作为教育厅下属的出版社,我们凭借渠道优势,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学校的科普图书,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紧跟政策导向,推出了“科学家精神系列丛书”,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弘扬正能量。

第二,在科普创新和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方面,我认为应该突出本土化和趣味性。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本,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翻译水平差异影响了读者的一些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新,是摆在我社面前的课题。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设计有声书、增加互动性,以增强阅读体验。目前国内有的出版社配套了出版数字资源,除看和读的体验外,还提供听说写的互动体验,这种手段也很有必要。只有在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上进行结合,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图书。

最后,要聚焦头部优质资源,与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级专家学者紧密合作,确保科普读物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如何科普自己专业之外的科学知识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 袁岚峰

2019年1月16日,我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后,有媒体采访我。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关注的领域是什么?”这本来是个很正常的问题,但居然把我一下子问住了。因为我做科普的一大特点就是覆盖领域特别广,如从量子信息到核聚变,从引力波到青蒿素,从黎曼猜想到太空探索……所以我对他们说:“问这个,就说明你们没有看过我的节目。”

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一个人如何科普自己专业之外的科学知识?

答案显而易见。首先要去学习,学会了才能教别人。这又引出一个思考,人应该评估自己在每一个领域的知识水平。具体有哪些层级呢?我提议分为宗师级(开创或引领一个领域)、专业级(能够在一个领域做研究)、教师级(能够在一个领域做系统的知识输出)、对话级(能够与一个领域的专家做深入对话)。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会发现,科普的关键是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你的受众是谁?不同的科普作家有不同的选择,而我的默认受众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我的博士后导师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是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诺贝尔演讲稿叫作《在化学的各个领域之间架设桥梁》。类似的,我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在科学不同领域架设桥梁,在科学与公众之间架设桥梁。

你的受众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你知道什么?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什么?最后,以什么样的形式去传递?当你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科普就水到渠成了。

近年来,我经常讲“科技传播如何克服专业壁垒”。我的基本回答是,要高强度地学习,要学教材、要学论文,要与这个领域的专家直接接触。如果能够为其他领域的科学家讲清楚某个领域的道理,那么你就成功地做了科普。

一部好书就像一个美味苹果

图片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欣

作为一个作家,如何做好科普创作?如果把一部科普作品比喻成一个苹果,首先最重要的是内核,内核就是好选题。10年前,我创作了一本《百感交集》。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让大家认识很多不为人知的感觉,如本体感觉、内脏感觉等,我们要善待感觉而不要滥用和漠视它。当时出版社因为这样的创意才选中了这个选题,所以选题是最关键的一步。

苹果的营养价值,即科普作品的内容同样重要。科普内容应该既专业又有趣,同时还需要与读者的需求紧密相连。比如,我选择了脑科学作为科普主题,因为我的专业是脑认知方向,并且我也教授神经科学课程。在《科普时报》专栏中,我挑选了许多对青少年有益的脑科学知识,特别关注学习记忆方面的内容,因为这是中小学生最需要的。在编写这些内容时,我会尽量简化复杂的脑结构知识,合并重复的内容,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吸收。

除了内容,科普作品的文笔也至关重要。就像苹果的口感一样,文笔决定了读者在阅读时的感受。我认为,科普作品的文笔应该简洁、清晰,不需刻意使用任何修辞手法。我非常欣赏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就像透明玻璃一样,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因此,我也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做到准确、简洁,让读者能够轻松读懂文章,享受阅读的乐趣。

苹果好不好看也很重要,因此,一本书的外观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这包括字体、排版、装饰图案等方面的设计。与编辑的紧密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根据作者的需求和读者的喜好来调整这些细节。写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注重细节上的调整,以确保图书图文并茂、美观大方。这样的外观不仅能为读者带来知识上的熏陶,还能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组建创作团队,善用流量作者

图片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陈俊帆

长江文艺出版社主要专注于文学类出版,但在近十几年间,我们开始涉足少儿图书领域,特别是少儿文学和少儿科普这两个方向。

我们特别重视市场调研,也正在积极调研2025年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推出适销的图书产品。在近期的调研中,出版社注意到几个关键词:学科类、新科技。在学科类方面,我们将图书与学生课本紧密结合,做出更多尝试;在新科技方面,专家们分享的热点也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此外,我们还发现学科类和心理学类图书的受关注度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天文、地理、生命科学类图书则有所下降。从形式上看,故事类科普读物IP化和漫画形式特别受读者喜爱,每年都会有这类作品涌现,因此我们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在策划图书选题时,我们根据市场分析,将优选作者作为最重要的一环。我们特别看重作者的专业性,同时也兼顾作者的流量属性。去年,我们尝试邀请一些新媒体涌现的具有巨大流量的作者,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存在很多困难。科普达人往往没有专业的写作背景,有的是视频、音频等碎片化的资料,虽然点击率很高,但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在成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无法忽视流量的巨大作用,我们会继续关注这类作者,但也会更加谨慎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满足出版社的专业性和内容要求。同时,我们会为这些作者组成一个团队,对成稿提供支持。在引进科普作品时,我们发现国外科普出版社有时会联合3个方面的作者共同创作,分别负责文学写作、科普内容写作和图画绘图,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把每一次好奇变成科普的入口

图片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童趣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何醒

科普作品如果不能吸引孩子读下去,是没有传播能力的,所以科普作品一定要有趣味性。图书应该把孩子本身的好奇变成科普的入口,将知识和应用结合起来。

以入选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的“藏在身边的自然博物馆”系列丛书为例,科普选题可以来源于自然,来自生活。现在的动植物科普,许多是按照科、属、种去划分,这与孩子的认知规律并不相符。我们要做的是,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孩子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植物出发,做有温度的自然科普。孩子会提出很多问题,但只有把问题和好奇变成科普入口,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藏在身边的自然博物馆”系列的两套书投入了很多精力,介绍了400多个动植物、绘制了1000幅插画,还将文字内容场景化。每种植物、动物都有与孩子关系密切的场面展示。

科普选题还可以来自科技。“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系列丛书曾入选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2018年底,编辑们四处寻找适合低龄儿童阅读的原创科幻故事,发现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得主朱惠芳在期刊《幼儿益智画册》上连载的图画故事《阿咪虎星际探险》适合改编为科幻绘本,最后创作了“给孩子的科幻绘本”系列第一辑(4册)。创作期间,我们也作了很多探索。一是坚持从儿童本位出发,故事情节设定结合低幼年龄特点,强化故事的吸引力又不能太复杂,同时将黑洞、虫洞、平行宇宙、量子等丰富的前沿科学知识巧妙地穿插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二是考虑到低幼年龄段的孩子视觉感受很重要,这套书创作了许多科幻大片既视感的画面,让孩子感受科幻之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何提升原创图书的价值

图片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科学世界》杂志社总经理 侯俊琳

科普工作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看来,科普不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改变旧文化,塑造新文化,这是科普的深远意义,也是其面临的挑战所在。

科学出版社在科技界素有“科学家出版社”之称,我们的作品主要聚焦于成人科普,以科学家撰写的原创科普作品为主。我们特别重视原创性,同时也注重科史哲的融合,以及价值观引导。

如何提升原创科普图书的出版价值?首先,我们可以从阅读意义的角度来理解和策划项目。大家熟悉的DIKW金字塔模型,为我们揭示了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的简单说是使“无知”变为“有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阅读也是如此。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书上没有知识,书上只有信息。确实,大部分图书提供的只是数据和信息,而读者能否通过阅读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进而形成自己的智慧,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如果读者只是掌握了数据和信息,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那么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收获。这一点可以指导我们的创作。

二是要改变创作理念。当前的科普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更侧重于精神思想的引导。一个编辑或作者的成长路径,大致可以分为自我表达、满足需求和价值引导3个阶段。我们应该上升到价值引导的阶段,承担起作为作者或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从全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在科学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科普不仅是对全社会的“补课”,更是推动科学教育进步的重要途径。

本文2024年10月25日发表于 科普时报(创作一本读者爱看的科普书 | 2024东湖论坛,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973419984448297354),风云之声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