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医学家华佗,用‘麻沸散’进行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长期从事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向来自“一带一路”的同行专家讲解着中医创造的诸多“世界第一”。
说起麻醉,在28日第七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季光也透露,1959年中国成功实施全球首例针刺麻醉手术,时至今日这样的手术全城中医医院一年就有3000台左右。
陈凯先院士分享认为,如果古代就有诺贝尔奖,中医药也许能拿五六座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被誉为“外科圣手”的神医华佗,在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海藻治“瘿”,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同时,此书还记载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与之相比,1885年法国人巴斯德将狂犬疫苗首次用于人体,晚了1500年左右。
陈凯先还举例说,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记载“金针拔障术”,这一我国古代医家对白内障眼病的手术疗法,为世界眼科史上首创。到当代,我国眼科专家唐由之也用此法治疗毛泽东的眼疾。而金元时期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伤科发展有重大贡献,他提出对脊柱骨折采取悬吊方法复位,比英国医学家达维斯1927年提出悬吊复位法早600多年。
此外,人痘接种术最早起于明代,17世纪已在海内普遍推广。陈凯先表示,清初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就综述了痘浆、旱苗、痘衣等多种预防接种方法,是对人工特异性免疫法一项重大贡献。至18世纪中叶,人痘接种术从中国传遍欧亚各国。1796年,英国人詹纳受其启示,试种牛痘成功。
陈凯先认为,时至今日,在应对非传染慢性病、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第二次卫生革命”中,以“治病”为目标的医学模式不足以遏制慢性病蔓延的趋势,以西医“还原论”为指导、针对单一靶点的治疗思路,也不足以攻克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西方医学进展不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如同应对传染病一样迅速而有效。”他坦言,医学思路必须调整,必须有系统性思考,而中医整体的、多靶点的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对复杂慢性疾病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大约100多年前,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就著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已经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从医消化内科的季光教授认为,融合两种不同医学体系与“语言体系”,从看人的“病”走向看“病”的人,正是未来医学方向。
在跨越时空的“一带一路”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中医与西医频频互学互鉴、交流交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当天起,来自美国、法国、比利时、马来西亚、匈牙利、马耳他、南非、摩洛哥等国家的当地卫生部官员、大学医学院院长、医院科室负责人、医药企业负责人和医学从业人员等,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教卫机构研习中医药。
其中,来自马耳他大学的Charles Savona Ventura教授是“中国—马耳他”中医中心主任,该中心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马耳他大学合作建立,为中医药国际研究生主讲临床设计与科研思路,推动了中医药在本国发展。
不仅人员之间“请进来、走出去”,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国强告诉研习学员们,中药材出口方面,在研习项目开班的2017年时已突破1000亿元规模,达到1018亿元,五年后的2022年时达到1708亿元,而今年估计突破2000亿元大关,其平均年增长率约10%,推进了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也呼吁中西医结合,期盼全球专家通过研习班共聚一堂、脑力激荡,共绘医学融合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