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化是依托成都平原,覆盖“天府之国”四川,辐射周边地区,且始终与中华其他地域文化和海外文化保持密切交流的一种高度发达的地域文化形态。无论是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多种文化要素交汇融合的独特样本,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还是作为海内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支点,天府文化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对天府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特别是对天府文化在文明互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没有进行过系统性、当代化的研究论述。2022年,由成都大学杨玉华教授等撰写的《天府文化概论》一书,终于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这部《天府文化概论》是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第一辑)”的领衔之作。全书共13章,近50万字,是目前海内外系统研究天府地域文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从自然、地理、历史、艺术、思想、科技、宗教、人文等角度对天府文化的概念内涵、历史嬗变、重要内容、主要特色、独特贡献展开了深入的梳理研究,对天府文化做了历史分期,对其在精神与物质层面的精彩表达作出了专题式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如今,《天府文化概论》出版已近两年,随着对天府文化的研究、传播工作不断走向深入,该书的学术价值进一步彰显。同行研究者在给予其高度评价的同时亦普遍认为,《天府文化概论》除了具有推动地域文化研究发展创新的重大意义之外,更为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地域文化史书写提供了多方面启示。
一、以多文化要素的交汇融合为主线,重新界定天府文化
跨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史的主流,在这一语境下重新梳理、书写文明史是当今学术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天府文化概论》立足于天府文化的开放包容特质,立足于多元文化的交汇、互鉴、融合,对天府文化的内涵、特质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界定分析,由此细致梳理了天府文化的成立理据,创造性地提出了“天府文化区”这一地理概念。
过去,有关巴蜀文化史、四川文化史的论述大多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作为地域文化得以形成的地理空间。《天府文化概论》则进一步指出,天府文化是在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多元化复杂地理环境中萌芽、发育、成熟的复合型地域文化。其赖以形成的空间基础大大超出了川西成都平原的狭小范围。在这一广阔的空间中,以汉、藏、羌、彝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相伴共生,并不断走向融合;以种植、畜牧、灌溉、冶金、制盐、制茶、酿酒、餐饮、纺织、刺绣、造车、制药、印刷等为代表的多门类经济活动齐头并进,相辅相成;以经学、史学、文学、绘画、书法、教育、戏曲、音乐、曲艺、历算为代表的文化活动先后迭兴,各放异彩;以儒、释、道、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多种思想学说各自传布,又相互影响。多种多样的文化因子和文化要素在一个多元化的、有层次的地理空间中长期滋长、碰撞、激荡、交汇、整合,最终汇聚为了天府文化的主脉。从根本上讲,这就是将多元性视为了天府文化的本质属性,将多文化要素的交汇融会视为了天府文化形成、演进的基础。毫无疑问,《天府文化概论》正是以一种全新的地域文化观念对天府文化的内涵做出了新界定。
二、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为坐标,精准定位天府文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天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框架内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一元。《天府文化概论》在重新界定天府文化的基础上,又正面回应了关于天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
该书在系统梳理天府文化历史嬗变、突出成就、精彩表达的同时,集中呈现了天府文化与中华其他地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比如,在第一章“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中,除了论述宝墩、三星堆、金沙等具有代表性的古蜀文化遗址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同类文化遗址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关系之外,还以“南方丝绸之路”作为线索,整体性论述了古蜀文化与中国西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个由山川河谷纵横交织的地理版图上清晰勾勒了天府文化早期发展的图景。再如其第二章“泽波千秋的治水文化”,专门将“天府文化区”内的各种治水史实、治水传说与“大禹治水”等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尝试从应对自然挑战的角度,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宏大统一格局形成、延续的趋势。又如其第五章“薪火相传的文化世家”,则是站在唐、五代、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特定历史时间节点上,以蜀中科名世家、儒学世家、文史世家作为载体和代表,探究天府文化对汉唐以来关中、中原地区璀璨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延续;同时又深入考察了天府文化对宋明以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揭示文化世家在文化创造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对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类似这种既立足天府文化的实质内涵以正本清源,又时刻关注天府文化与中华文明血脉联系的研究,遍布《天府文化概论》的每一个章节。这些工作,通过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史构建了一个参考坐标系,从大量的专题、个案中提炼出规律,形成了令人信服的论断,使天府文化在中华文明框架内得到了精准定位。
三、以海内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背景,深化认识天府文化
天府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海外文化交流互鉴,铸就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天府文化概论》一书也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若干创见。具体而言,《天府文化概论》着重探究了天府文化对外交流的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是全面认识天府文化“送出去”的问题,即深入研究历史上天府文化要素向海外传播的经典案例,论述天府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比如,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活动的研究,《天府文化概论》解析了古蜀国与瓯雒国的历史渊源,全面考察了蜀地生产技术、科学、文化对越南地区的引领与推动。针对“大夏亡国走高丽”等特殊历史事件,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提出了高丽对汉文化、天府文化的学习和趋同促进了中韩两国的友好交流等重要论断。另一方面,是认识天府文化将海外异域文化要素“接进来”的问题,即重点考察域外人士或其后裔在“天府文化区”的活动,评价他们对丰富、补充、发展、传播天府文化所作的贡献。在这方面,《天府文化概论》中也有大量精彩论述。比如对唐朝时期日本、高丽僧人来华求法、弘法活动展开研究,提出成都佛教通过域外僧人的传入而发展起来,又在本土大德高僧的努力下获得持续发展,中、外文化要素在促进天府佛教文化繁荣方面形成了合力。又如,对《马可·波罗行纪》中关于成都周边地区的记载进行专门研究,指出以马可·波罗来华游历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成都第一次在西方世界广为人知,大大推动了天府文化向海外的传播。
基于上述深入研究,《天府文化概论》认为:天府文化在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吐故纳新、丰富完善,创造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仍然熠熠生辉。有鉴于此,该书在最后一章“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提出: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看,“天府文化区”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这里蕴育、创生、发展、成熟的天府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特质。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天府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这既是对天府文化意义、地位的高度总结,当然也是对此后天府文化研究工作、对相关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期待与展望。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