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姨妈”遇到“大姨父”——一文了解男女生理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理周期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属话题,男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男女生理期的症状与缓解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理周期带来的挑战,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包容。


图片


一、“大姨妈”与“大姨父”的症状


1.“大姨妈”的症状

女性生理期是受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控制的卵巢和子宫的周期性变化过程,通常为28天左右,经期持续3~7天。


女性生理期常见症状包括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身体症状中,下腹疼痛常出现在经期初期,由子宫收缩引起;乳房胀痛则与激素波动有关。


由于激素变化和失血,女性通常感到疲劳,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头痛或偏头痛


情绪方面,女性在生理期时会出现易怒、焦虑、沮丧等情绪波动。此外,生理期时女性的食欲也可能变化,渴望甜食或高热量食品。


2.“大姨父”的症状

男性生理期在医学上并无明确定义,更多是一种描述性概念,用于表达荷尔蒙波动对男性情绪和身体的影响。


尽管男性没有像女性的月经周期,但一些研究表明男性的荷尔蒙水平确实会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一现象通常称为男性易怒综合征(IMS),由心理学家Jed Diamond提出,专门描述睾酮波动引发的情绪和生理变化。


虽然IMS并不完全等同于“男性生理期”,但已用来描述男性在荷尔蒙波动期间的症状,因此IMS可以被理解为“男性生理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IMS的症状包括情绪上的不稳定、易怒、焦虑、疲惫、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同时,一些男性还会经历身体上的不适感,如肌肉疼痛、失眠、性欲减退等。


IMS的症状可能因睾酮水平下降而恶化,因此也可能与季节、年龄和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


二、安抚“大姨妈”与“大姨父”的方法


1.安抚“大姨妈”的方法

(1)热敷与按摩:


热敷和按摩是缓解痛经的有效方法,热水袋或暖宝贴敷在下腹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并放松子宫肌肉,而轻柔的按摩及按压合谷穴则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疼痛并舒缓情绪。


(2)饮食调节:


补充镁和钙(如深绿叶蔬菜、豆类、坚果、低脂乳制品和绿色蔬菜)有助于舒缓肌肉和缓解情绪波动,而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三文鱼、鸡肉)则能调节情绪,减少经期的焦虑和抑郁。


(3)适量运动:


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使人心情愉悦、缓解情绪波动,适度运动还能改善睡眠质量。散步、慢跑等轻度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肌肉,减轻疼痛。


(4)休息和减压: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激素平衡和减轻疲惫,建议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结合深呼吸、冥想和听音乐等减压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稳定情绪并减轻不适感。


(5)药物缓解:


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减轻经期疼痛,同时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缓解情绪波动和腹部痉挛。


2.安抚“大姨父”的方法

(1)调节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锻炼和健康饮食,特别是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和锌的食物,有助于荷尔蒙平衡、改善情绪并缓解压力。


(2)放松练习:


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法可以帮助放松神经,减少焦虑情绪。


(3)心理支持:


与亲密的人沟通表达情绪,并在情绪波动较大时寻求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减轻心理负担。


(4)补充必要的营养素:


维生素D和Omega-3对心情调节和激素平衡有益,可以通过晒太阳或服用补充剂来摄取。一些研究指出人参、玛卡等植物提取物可能对男性情绪和体能有帮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大姨妈”遇上“大姨父”怎么办?

当“大姨妈”遇上“大姨父”,可能会因双方的情绪波动、疲惫感增加、敏感度上升而产生更多冲突和不适。以下是一些应对方法,帮助双方更顺利度过这段时期。


(1)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情绪:


双方应相互理解和包容生理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避免误解和批评,耐心对待对方的情绪反应。


(2)沟通需求,避免误解:


双方应坦诚表达需求和不适,倾听彼此的感受。此外,应避免在情绪波动时深入讨论冲突话题,尽量将重要的对话推迟到情绪平稳时进行。


(3)共同制定缓解策略:


选择一些能够减压、放松的活动,如一起散步、看电影、做按摩等,帮助舒缓压力和情绪。


(4)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


如果一方需要独处空间来缓解压力,另一方可以理解并给予支持,这有助于减轻不必要的摩擦。


(5)彼此鼓励和积极的关爱:


给予对方一些小关心,例如准备温水、放好热水袋、为对方准备舒适的休息环境等,能让彼此都感受到关爱。用积极的言语来支持对方,比如“辛苦了”“我理解你”等,能让对方感受到支持和陪伴,缓解情绪压力。


【参考文献】

[1]聂小凤,梁栋. 膳食及相关因素对女大学生痛经的影响[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8,52(6):435-438. 

[2]Lincoln G A. 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J]. Reprod Fertil Dev. 2001, 13(7-8): 5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