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英特尔曾有机会以 20 亿美元收购英伟达,但最终却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这笔交易。如今,英伟达在 AI 芯片领域一骑绝尘,市值高达 3.3 万亿美元,而英特尔却陷入困境,甚至传出可能被高通收购的消息。本文将回顾这一被错过的“命运时刻”,以及两家公司发展轨迹的巨大反差。
上个月底,英特尔被曝或将被芯片巨头高通(Qualcomm)收购;而上周五,英伟达盘中市值一度超过苹果,今日市值也稳定在 3.3 万亿美元——谁能想到,如今境遇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两家企业,19 年前曾是另一番景象?
据《纽约时报》报道,2005 年时任英特尔 CEO 的 Paul Otellini 曾提出以 20 亿美元收购当时尚不出名的 GPU 公司英伟达,但在英特尔董事会的反对下,这场收购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错失 20 亿美元的收购机会
据悉,彼时 Paul Otellini 刚上任不久便提出了这个收购建议,而董事会对这个提议显然十分抗拒:20 亿美元对当时的英特尔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英伟达还只是一家专注于图形处理器的小型公司,虽然在图形计算领域有一定地位,但远未达到今天的影响力。
此外,公司上下对是否该巨额投资于 GPU 芯片领域也产生了极大分歧。部分英特尔高管认为,英伟达图形芯片的底层设计可能对未来的数据中心非常重要;也有声音指出不要冒险,继续专注在占据主导地位的 x86 架构上即可。
由于无法说服董事会,Paul Otellini 最终还是放弃了这项收购计划——事后,有一位知情人把这件事描述为“决定英特尔命运的一刻”,甚至是一次可能改变科技行业格局的机会。
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一次让人感到无比懊恼的错过。英伟达凭借 AI 和 GPU 技术引领全球芯片市场,现已跻身 AI 浪潮前沿,市值稳定在全球第二、并逐渐向第一的苹果逼近;而英特尔却陷入财务困境,不仅接连裁员、暂停股息,甚至传出可能被高通收购的消息。
两家公司命运的分岔口:保守与创新
仔细想来,英伟达与英特尔的命运转折不仅在于一笔未能成行的收购,更在于两家公司在战略和技术路线上的不同选择。
英伟达的崛起:押注 AI 与 GPU
英伟达的发展证明了其对未来趋势的精准判断。自 2000 年代后期以来,英伟达便逐步转型,将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图形计算扩展到 AI 和深度学习领域。其创始人黄仁勋大胆预见了 AI 对计算需求的剧增,并推动公司在 AI 芯片和高性能计算(HPC)领域发力。2020 年,英伟达推出的 A100 GPU 成为了 AI 和数据中心领域的主力芯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 AI 领域的领先地位。
今天的英伟达,不仅在 AI 芯片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还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新兴市场进行布局,持续探索 GPU 与 AI 的融合应用。凭借出色的研发和前瞻的市场布局,英伟达的业务边界不断扩大,成为了推动全球 AI 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市值也在近两年飞速攀升。
英特尔的“保守”选择:坚持 x86
相比之下,英特尔到了 2000 年代中期后仍专注于传统的 x86 架构,错失了很多新兴市场。彼时,英特尔的 x86 架构在 PC 和服务器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连英特尔高管都将公司形容为“地球上最大的单细胞生物体”,指的就是当时封闭而单一、只注重 x86 架构的企业文化。
因为拥有 x86 架构,英特尔的利润滚滚而来,对于巨额收购其他公司以进入未来潜在市场这件事,可想而知也就没有什么热情了。
然而,这种自信与保守导致了后来英特尔对市场新趋势的迟钝。即使之后英特尔曾试图借助 Larrabee 项目开发兼具图形处理与传统计算的混合芯片,但项目进展不顺,最终未能推出。
失策不断:曾拒绝 1 亿美元入股 OpenAI
除了错失收购英伟达的机会,英特尔还曾将 OpenAI 拒之门外。
2018 年,英特尔拒绝了入股 OpenAI 的机会,当时仅需 1 亿美元便能获得 15% 的股份。现如今,OpenAI 的估值已达 800 亿美元,英特尔若当初投资,收益将高达 12 倍。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失误都反映出了英特尔在应对未来市场变化方面的滞后,也暴露了其在创新和风险决策上的保守倾向——致使曾经在科技行业中无可匹敌的英特尔,被市场竞争压力逼得几乎失去生存余地,如今沦落到可能被收购的地步。
参考链接:
https://www.pcgamer.com/hardware/intels-former-ceo-pushed-for-the-chip-maker-to-buy-nvidia-for-usd20-billion-in-2005-the-gpu-company-is-now-worth-usd3-5-tr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