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兰兽研王帅/大理大学李海龙团队:绦虫病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王帅/大理大学李海龙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ISME Journal》(中科院JCR 1区,影响因子10.8)上发表了题为“Taeniasis impacts human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描述了亚洲带绦虫感染患者的肠道微生态景观。
图片
人类绦虫病是由绦虫属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通过食用未煮熟的牛肉(T. saginata,牛带绦虫)或猪肉(T. solium,猪带绦虫;T. asiatica,亚洲带绦虫,是T. saginata的姊妹种)而发生感染。人类是这些绦虫的唯一终宿主,而牛和猪则作为中间宿主。据估计,每年约有1亿人感染绦虫,这对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了重大问题。绦虫病最明显的症状是粪便中绦虫节片的排出。尽管许多感染无症状,但绦虫的大型体积(通常从3到10米)可能导致消化问题。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包括体重减轻、腹痛、食欲丧失、腹泻,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回肠出血。尽管它们的感染率很高,但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全面影响通常被低估。
证据表明,许多肠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寄生虫和肠道微生物群在宿主体内可以争夺相似的生态位。此外,寄生虫的存在可能触发宿主的免疫反应,破坏细菌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稳态平衡。尽管绦虫病对宿主健康有显著影响,但它对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以及驱虫后如何恢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
图片
通过在中国大理对感染亚洲带绦虫的患者进行横断面分析,并在一部分患者中进行驱虫后的纵向评估,研究发现绦虫感染显著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特别是增加了α多样性,并在感染患者中富集了以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为主导的肠道微生物类型。驱虫后微生物特征的稳定性在个体间差异很大,且在驱虫前α多样性较低和以普雷沃氏菌属为主导的肠道微生物类型的个体中稳定性较低。研究还观察到感染个体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物种显著减少,而这些益生菌在驱虫后并未恢复。代谢网络分析和体外实验表明,双歧杆菌属的减少与代谢竞争有关,特别是与其他微生物对生态位或营养物质(如淀粉糖)的竞争,而不是寄生虫本身。此外,机器学习分析表明,在水苏糖代谢过程中与双歧杆菌相关的类群可以稳健地预测感染情况,但不能预测驱虫情况。由绦虫感染所致的肠道菌群变化可能会带来长期的健康风险,并在驱虫后持续数月,且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建议医护人员应在感染期间和驱虫后仔细评估和监测患者的肠道微生态。

来源:兽医专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