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的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斑驳的光影,行过林间几条羊肠小路,在茂密杨树林下的一处并不起眼的地方,是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林海新村的蚯蚓养殖基地。一排排黑褐色的隆起,是一垄垄的“蚯蚓养殖床”,养殖户范秀明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就能看到一条条肉红色的蚯蚓在在他手里有力地蠕动着。
菜屯镇林木资源丰富,全镇速生丰产林达2.6万亩,沙土地通透性强,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在闲置的林下树空里,变“粪”为宝进行蚯蚓规模化养殖,既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土地资源的产出和效益,也能够改良土质,增强土壤肥力,“蚓”出一条生态循环的致富路。
林下蚯蚓养殖
每亩增收1万元
“蚯蚓管理起来比较简单,平时浇浇水,看看它的生长情况就可以。”蚯蚓养殖工作省心省力,一次投苗即可终身收益,只要不清理养殖床,环境适宜、食物充足,蚯蚓就会一直繁殖。“就像买了一头老母鸡,它可以下蛋,我们把蛋拿走。”范秀明笑着打了个比喻。
在他试养的近50亩8000米的蚯蚓床上,每米投放了大平2号蚯蚓苗约1.5公斤,蚯蚓雌雄同体,繁殖力很强,每个蚯蚓卵能出四五条蚯蚓。在夏季7—15天就可以采收一次,天气转冷后25天左右可以进行采收,每米能出1.5—2斤左右的蚯蚓,除去人工、种苗等费用,每亩林下土地每年增收10000元左右。“具体效益要根据个人管理看,有人管理好了可以增收2万,也有人管理不好可能只能挣5000,情况都不同。”范秀明说。
蚯蚓产的卵
今年是范秀明养蚯蚓的第三年,在养蚯蚓这件事儿上,范秀明是林海新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是林海新村村‘两委’成员,之前我们新村的领导在一块儿商量,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去带动老百姓就业,让我们这个地方富起来。”有了想法后,林海新村村“两委”到外地考察过草坪种植、中药材种植等多个项目,研讨后,大家都觉得林下蚯蚓养殖更符合本地实际,因为新村周边林业资源和粪便资源都极其丰富。
客户上门收购
怎么卖都是“宝”
对于村里的老百姓来说,蚯蚓养殖的前期投入较大,也都没有养殖经验,血汗钱投入进去不能保证回本和利润,这让很多人心里免不了打鼓。于是,范秀明就迈出了第一步。“这个地是党员示范田,做这个对我本身也有好处,可以挣钱,而且也能带动老百姓就业,让老百姓跟着我一起养,后期还可以用有机肥用来种大棚。”回想起最开始的打算,范秀明坦言。
万事开头难,但范秀明也做好了迎接困难的准备,一开始,他什么都不懂,问了一些养殖户也只是说上了肥浇了水就可以了,关键的门道依旧摸不着,后来他又主动去外出学习、花钱聘请专家来现场指导,才慢慢成了规模。“干这个事情,我们都想着两年之内不用挣钱,两年以后我们再去挣钱。”范秀明说。
第一年的时候,蚯蚓养出来了,但没有销售渠道,蚯蚓卖不出去。“货量不够人家也没办法装车,而且活体运输一旦出现伤亡客户就不要。”范秀明称,自己也是摸索了1年多,才打通了渠道,积攒了客户。如今,一到蚯蚓的收获季,有客户上门收购,有村民来这里务工,蚯蚓直接在地头就卖了,村民工作每人每天工资能达到130元。
从最初投产的15亩到如今的近50亩,靠着养殖蚯蚓,范秀明干出了名头,面对周围慕名而来村民,范秀明都是毫不吝啬地讲解自己的经验,手把手教授他们养殖技巧。在市场上,范秀明也探索出了三种蚯蚓销售路径,鲜活蚯蚓供应渔具店用于垂钓,冷冻蚯蚓用于饲料加工用于水产养殖,干货蚯蚓用于药厂提取蚓激酶制药使用,另外蚯蚓粪天然有机肥可直接粉碎包装进行有机肥销售,小小的蚯蚓在范秀明的心里浑身是宝。
地龙钻出沃土
绿色农业成发展方向
范秀明称,全国现在养蚯蚓很多,蚯蚓的日消耗量很大,一天约十万斤。在菏泽、河北、河南等不少地方都有成规模的养殖。大部分的蚯蚓销售都运往了南方,当下季节蚯蚓最多的是用于垂钓。“你看,像这样两指半长,就能用于垂钓了”范秀明随手拿起一条蚯蚓,指着它说。
田垄里数不清的蚯蚓给林海新村钻出了一条致富路,但范秀明的眼光不止落在这些肉红色的蚯蚓身上,“我主要是要这些有机肥,延伸产业是我目前看重的,而不只是现在的蚯蚓养殖”。
蚯蚓又称地龙,属于土壤腐食性动物,能够有效地改变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造林和蚯蚓养殖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作用,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的目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除了蚯蚓粪粒之外没有沃土”,蚯蚓粪被称为“有机肥之王(肥王)”。
范秀明觉得,以后的农业都会向绿色的方向发展,利用蚯蚓处理完的生活垃圾、粪便,是纯天然的有机肥,对于发展绿色农业极其有益,下一步,范秀明打算注册商标生产有机肥,也有想要种药材的想法,因为很多药材对土壤的要求特别高。目前,他正在田地和棚地里的农作物身上做实验,收集每种作物的生长数据。“这个数据网络上已经有了,但我觉得还是自己亲身实验来得更真实一些”范秀明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陶春燕 崔宇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