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黄河|黄河岸边,黄河号子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编者按:黄河歌谣,在传唱中记录这条大河的过往今昔。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沿黄省级党媒以及山东16市党媒发起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行走万里黄河,我们的记者在一首首黄河歌谣中,邀您一起来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声。

“喂嘿,喂嘞嘿,嘿嘿,阴阴桩,心不慌,看准点,打稳点。春风吹,战鼓擂,黄河卫士谁怕谁。这根桩,像条龙,摇头摆尾,向下行。兄弟们,齐用劲,共用力,这根桩别打劈……”

10月21日,在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的黄河岸边,8名壮小伙手握绳索,围成一圈,随着旁边1名同伴口中韵律分明、雄浑有力的曲调,他们用力一拽,石硪腾空而起,紧接着一声闷响,石硪砸在地面上。如此反复,石硪在上起下落之间,小伙子们的脸上也渗出汗珠。

图片

这是兰考县河务局一线职工正在演练手硪打桩。喊黄河号子的,是杨庄管理班班长贾志勇。他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从小就是听着老河工们喊的黄河号子长大的。“我小时候,防汛手段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一到汛期来临的时候,为了加固黄河堤坝,河工们就会喊着黄河号子,抡起手硪抢险打桩。通常是一个人指挥喊号,其他人抓硪应号,号声一响,所有的河工便开始调整呼吸步伐,共同使劲。”

与老一辈河工们不同的是,贾志勇和同事们不再靠人力去打桩抢险,而是用上了机械等先进的抢险技术和工具。不过,极具感染力的黄河号子,并未从他们的工作中消失。

“虽然现代技术极大提高了黄河治理技防水平,但是人防依然不可或缺。在机械无法抵达的地方,如果出现险情,就需要人冲锋在前,就需要使用传统的抢险技术,就地取材,利用周边的秸秆、柳树条、石块等做成柳石枕,在黄河号子的指挥调度下,推入河中,化解险情。”贾志勇说,在抢险技能竞赛中,手硪打桩是必考项目。“我们使用的石硪重100多斤,打个一两分钟,就能感觉到累。打两三根桩之后,胳膊就酸痛肿胀,一场竞赛下来,大家手都磨破了,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他说。

在贾志勇看来,这个千百年来黄河沿线的劳动人民在修筑堤坝或建屋打地基过程中,河工们为了统一步调、振奋精神而喊唱的黄河号子,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积累下的宝贵财富,不仅是一种黄河文化,更是历史的见证。因此,他和同事们都对黄河号子有着很深的感情。“大家都会唱,每次一听到激昂的黄河号子,就能感觉热血沸腾,大家齐心协力,充满无穷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将黄河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传播的更深、更广、更远,兰考河务局还联合黄河湾景区管委会积极组建了黄河号子传唱表演队伍,使粗犷有力、浑厚雄劲的号子在黄河岸边重新响起,进一步彰显黄河号子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张焕辰

临沂日报记者 胡得理

日照日报记者 陈堉榛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赵一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统筹 王建

策划 娄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