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103所学校入选智慧校园

最新!北京市教委等部门近日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市完成建设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到2027年,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的格局基本成型。

10月26日,2024年北京市数字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正式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4年)》(以下简称《应用指南》),明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规范,指导学校、师生稳妥、有序地开展应用实践。该指南也是由北京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研制并发布的首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引导规范29个典型场景

学校教育关键领域全覆盖

《应用指南》由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制。《应用指南》旨在对学校教育应用人工智能进行引导和规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将新技术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与管理中。


图片


结合广泛的国际国内政策及实践应用研究,以及面向全市中小学及教师、家长开展的调研分析,《应用指南》明确了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等六大重点应用领域,全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所有关键应用层面。同时,《应用指南》对六大重点应用领域中的29个典型场景提出了引导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操作框架,使复杂的技术应用变得易于实践。


AI学伴协助规划学习路径、语言学习助手助力口语听力技能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导、以VR模拟模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在以“智”助学方面,《应用指南》强调,学校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方面,《应用指南》提出,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智能教学助手,在智能课程设计、智能备课、个性化教学、智能课堂管理、智能教学分析、智能作业批阅、智能辅导答疑、智能学情分析等应用场景方面开展实践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工作提质增效减负。


《应用指南》还引导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构建面向师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阅读、智能体育训练、智能美育教育、个性化心理支持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积极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模态、全景式、动态化的校园智能化管理。

凸显“批判性思维” 

强调技术应用“以学生为中心”

《应用指南》还对学校的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作出规范要求。包括:不得使用人工智能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或宣扬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不得违背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全面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局限性与不足,严格保护个人隐私、敏感信息和涉密信息。未成年人要在教师或家长的许可和引导下,适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主动告知监护人,推动家校社协同,共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鼓励高校探索利用数字人、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开设相关课程。


推进会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冯洪荣对《应用指南》进行了发布。冯洪荣表示,《应用指南》充分考虑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强调了应以批判性思维使用人工智能,确保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系统应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者,通过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确保它成为教育创新的助推器。人工智能是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其使用方式应始终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展开。”冯洪荣说。

启动“数据集”“测试场”建设

赋能大模型更“懂教育”

作为《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此次发布的《应用指南》是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应用工程,建立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政策监管体系的关键举措之一。推进会上,北京市委教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对《工作方案》进行了解读。


根据《工作方案》,由市教委推动,协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信局、市政数局等多部门及智源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搭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


此次会上,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正式启动建设。据介绍,高质量数据集将致力于研发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并围绕“五育并举”提取具有育人特色的知识体系、专业术语、算法规则和表达逻辑,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内,建立大模型预训练“沙盒”,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产品落地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将模拟真实场景开展测评,形成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智能教育通用评价标准,加快推动全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合规准入,并定期对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学校后的动态监测,营造健康有序的应用氛围。


推进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对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场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解读。黄华介绍,基础教育领域已有较多大模型产品推出,但仍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育专业性不足。为了客观评测基础教育大模型产品的安全可靠性,北京师范大学和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携手构建的基础教育大模型测试场,将围绕“教育基础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和“安全可信能力”三大维度制定评测标准,帮助人工智能产品及时发现问题

首善标准推进教育数字化

103所学校入选智慧校园

此次会议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对北京市数字教育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


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坚持以首善标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建设,首都教育系统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终身化、融合化的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打出了一系列发展组合拳。自2023年以来,北京市教育两委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试点示范,围绕“以智助教、助学、助评、助研、助管”积极培育百余所智慧校园。


今年,全市启动25所中小学人工智能试点校建设,遴选12个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北京市还系统化布局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自今年秋季学期起在市属高校试点开设高等教育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建设了一批人工智能辅修专业和微专业,目前共有33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20余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或者研究院。


李奕指出,此次发布的《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工作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创新路径,《应用指南》为全市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引。两个文件相互支撑,一定程度上构建起了人工智能常态应用与技术研发双向促进的良性机制,为北京市打造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健康生态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各类学校要更加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工作方案》的贯彻落实,持续做好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统筹数字教育发展与安全,推动北京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更好构建“首善标准”的高质量首都教育体系。


延伸阅读


103所学校入选

“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从2023年起,北京市遴选了一批具有北京特色、亮点突出的数字教育应用场景,引导学校创建新技术赋能下的新一代学习环境,全面服务学生高质量学习和成长。其中,2023年,遴选41所学校入选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今年,62所学校上榜第二批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至此,全市共有103所学校入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丨现代教育报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        终审丨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