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普陀区的顾奶奶,一直想去旅居养老。她告诉晨报记者,自己跟着姐妹团考察了全国多地的养老院,准备“换着地方住”,边住边旅游。
年过七旬的黄老伯和许爷叔,已经在做旅居养老的准备。与顾奶奶不同,这两位老人都决定自行解决居住问题,在心仪城市买好了小户型住宅。
在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发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中,旅居养老定义为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城镇旅行并居住,单次旅居时间超过15日,并在旅居过程中享受各类适老服务,进行养老的生活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体标一直关注旅居养老的发展。日常调研中,他发现,在深度老龄化的上海,不少老人对旅居养老心存渴望。但在体验者的反馈中,“居”是有了,“旅”和“养”还差一点。
根据今年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十四五”(2021-2025)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将超过1亿。“也就是说,旅居养老其实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这就意味着,背后的供应链空白点需要一一衔接。”陈体标教授说。
“大半辈子过去了,什么时候能为自己活一次。”
年轻时忙着兼顾工作和家庭,退休后忙着带孙子,顾奶奶的人生重复着很多人的轨迹,“就是少了自己的时间。”等孙子不再需要自己照顾,顾奶奶决定出去走走、看看,到不同的城市居住,顺便旅游。用当下的热词来说,就是“旅居养老”。
孙子是顾奶奶一手带大的,明年中考。为了照顾孙子,顾奶奶和儿子媳妇一家同住。“等他考上高中,我就自由了,不用和他们住一起了。”但顾奶奶并不想一个人搬回老房子,“老伴走了好几年,我嫌独居太冷清。”
“旅居养老”的想法,最早是老姐妹提出的。老人们联系了四川、云南、海南、山东等地的养老院,听说可以短期居住,决定每个几个月在不同地方换着住,“这样玩起来方便,周边城市都可以带到。冬天在南方避寒,夏天去北方避暑。”顾奶奶估算,自己的退休金能够覆盖养老院的居住费用和旅费,无需向儿女伸手。孙子中考完成,她就准备出发。
他乡的风景是顾奶奶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也是黄老伯、许爷叔的盼望。黄老伯祖籍北方,爱吃海鲜,干脆在威海买了套海景房。他说,他也考察过养老院,“但人家食堂的饭菜不能都照我的口味来做,还是自己住、自己烧比较好。”
许爷叔是上海本地人,喜欢钓鱼,重视生活品质。尽管爱人、女儿都不赞成,他还是在南通买了房。“我的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算过,住高品质的养老院,每月费用也在万元以上,开销不小。不如自己买房,作为固定旅居点。”
顾奶奶的姐妹团里,已经有人先行一步体验旅居生活。
67岁的李奶奶和老伴一起出发,第一站是云南。他们发现,普通的养老院里,吃、住、基础照护功能都能满足,但养老院的位置不在景区,出去玩需要自己规划。“今天去哪、明天去哪,路线怎么安排,坐什么车,三餐在哪里解决,都要自己规划。我们毕竟不是当地人,情况不熟悉,手机虽然会用,但没有年轻人熟练,自己做攻略还是有点吃力。”更何况,养老院有自己的管理制度,出门都要请假,结束后要回来报到,老人感觉“并不是很自由”。
同样是去了云南,70岁的卢奶奶选择了昆明市郊的一家康养园。“除了基本的吃、住,这里还有医疗站、护士站、图书馆、舞蹈教室,收费当然也比普通养老院高一些。”
这家康养园的特点是,每周组织老人外出游玩一次,由旅游管家提供全程服务,老人按需报名。目前,卢奶奶已经跟着去了昆明斗南花市、玉溪抚仙湖、大理洱海,“都是短途旅游活动,地点在昆明当地或周边城市,这样的旅游频次比较适合老人。”她还向旅游管家提出,“我自己还有一些想去的地方,能不能帮我个人定制短途的旅游线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
选择在养老目的地购房的黄老伯和许爷叔,今年夏天分头去了新房所在的城市试住。在当地,两人都遇见了同样怀有旅居养老想法的老年人群里。“比如在南通,就是我住的那个小区,就有不少老人是从上海过来的。”许爷叔说。
不过,两位老人发现,这种状态只能算异地居住。“居”是有了,“旅”和“养”还差一点。吸引旅居老人的新房往往位于新区,离主城区较远,出门交通不够便捷,周边配套的文体场所、医疗机构、体育馆、卖场超市也还有待建成和开放。“老人们期待,这些方面都能得到改善。”
在走访上海老年家庭和养老院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汪群群发现,出生在人口高峰期的50后、60后陆续退休,老人们对待晚年生活的观念也在转变,从过去的“养老”变成了“享老”。她告诉晨报记者:“特别是那些退休金充裕、具备良好经济基础的老人,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旅居养老就是他们重点追求的一个方向。”
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汪群群发现,老人们心目中的旅居养老不是打卡式的旅游,而是慢节奏的深度体验,他们期待在此过程中满足情绪价值和精神需求。
怎样才算真正的“旅居养老”?在陈体标教授看来,旅居养老是一种结合了养老和旅游的新型养老方式,“旅居”是将居住与旅游元素结合,“养老”则是养老服务。“我了解到,很多上海老人去外地旅居养老,而外地老人也有不少老人来上海旅居养老。”
他分析,顾奶奶和老姐妹们根据季节“换着地方住”的想法,属于旅居养老中常见的“候鸟式”。理想的候鸟式养老需要整合资源,提供“吃住行游”一站式服务。“目前来说,一般的养老院能保证‘吃住’,但在‘行游’上还需下功夫,除了旅游管家和短线旅游,还可以设计长线行程和陪护服务。”
黄老伯和许爷叔异地购房养老,期待的是另一种常见模式“社区式”。“完善的社区式养老,应当构建包括老年住宅区、购物中心、医院、文体场所等多种业态,引入便捷的交通,形成功能齐全的产业链,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对于黄老伯、许爷叔来说,在住宅小区周围充实配套业态,是实现养老环境的关键。”陈教授说,“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针对这些小区,面向老年人开辟旅游专线,将旅游服务送到老人身边,填补空白。”
面对旅居养老这片蓝海,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陈教授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旅居养老产业,同时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开发更丰富的养老服务产品。“这些,都是国内旅居养老产业中亟待充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