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曹文远
最近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是真正火出圈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可以肯定接下去必将迎来一拔打卡的高潮。
这条小巷宽不过六尺,长不过百米,伸展双臂可触两面之墙,平常步行不过两分钟。然而,这条平常巷陌却让人频顾流连,感慨万千。在中国农村,因为宅基地而发生纠纷、吵嘴、打架常常发生,甚至殴打至死的事也时有耳闻。即便在城市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往往也会因一些垃圾投放、声响大小等发生矛盾、冲突。
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礼让,体现的是胸襟,展示的是美德。一封诗体家书,既是对家人的劝解,又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个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的“小人”,绝不会做出这样大度的决定。礼让不仅是一种美德和处世智慧,还是一种习惯和教养。中国被奉为礼义之邦,讲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和“让”占据了两个重要位置,历史上关于“让”的美谈更是不可胜数。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礼让廉颇,让出了将相和、国之安;而六尺巷的故事,让出了邻里和谐,让出了团结友善,让出了安居乐业。生活中一旦缺失了礼让,就像哲人说的,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有两则“相让独木桥”故事很能说明谦让的结果。一则讲的是两只羊在独木桥上相遇的寓言做事,因为互不相让导致双双掉入河中淹死。另一则故事讲的是两个人在独木桥上相遇,通过拥抱而相互换了位置,双方都顺利抵达了彼岸。人比羊有智慧,懂得相互理解和妥协,才会有双赢结果。如果双方都不愿意退让,最终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
安徽安庆,六尺巷。视觉中国。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康熙王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可谓位高权重的职位,凭如此权力,如果给家乡父母官打个招呼,相信家人与邻居发生宅基纠纷这区区小事,下面人肯定会办好,办得完美。可是张英收信后,只是回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大学士是想透过一个哲理,说明一个事理。“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里的首句:“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呢?退一步海阔天空、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宽福自来……好在他的家人一看就明了此理,且能够欣然接受。
当然,我们在称颂张英大学士胸襟的同时,也应该为这个普通邻居的见识与胸襟点赞。两家邻居的认知水平若不在同一个层次,往往就会鸡同鸭讲,绝对不会取得这种人人叫好的“双赢”结果。家人收信后听从了提醒、劝告,心绪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看到对方首先礼让,也进行了反思、反省,见贤思齐,有样学样,你敬我三尺,我不敬你一丈至少也要敬你三尺。这条相互谦让出来的六尺巷,从此成为邻居相处的典范,传为佳话。
《周易·系辞》曰:人生有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德薄而位尊——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相反,德与位配,则会福及子孙。如今德不配位为者屡见不鲜,让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他们滥用职权,飞扬跋扈,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最终弄得身败名裂,甚至反害了卿卿性命,这些人即便在世时再权高位重,最终遭人不齿,受人唾弃。你说这些高官有权者的一生是成功呢?还是失败?
张英受桐城派深刻影响,张英的儿孙里,有名望有建树者众多。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张廷玉就是他儿子,可谓家喻户晓。张廷玉在朝近五十年,尤其受雍正皇帝重用,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父子二人相继为宰相,张廷玉更胜其父,是军机处首批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英之后,张家代代出人,有“一门之内,父子双宰相,三代得谥,六代翰林”之誉。张英在《聪训斋语》中曾立有家训,其中说:“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又说:“思尽人子之责,报父母之恩,致乡里之誉,贻后人之泽,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读书,三曰养身,四曰俭用。”这部家训,旨在教导子弟如何读书养生、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择友怡情等。张廷玉在《澄怀园语》自序中就已说明,这是父亲《聪训斋语》精神的延续。在卷一、卷二中,多引用父亲张英的言论,或直接从《聪训斋语》中摘录。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书》《朱氏家训》《钱氏家训》《傳雷家书》等著名的家训家规。一个家庭和家族能够长盛不衰,子孙能够成为社会栋梁,与家风家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胸襟的宽阔或狭窄,除了是生命密码的遗传,更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古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怀瑾握瑜,如同灯塔,指引着后世众生砥砺奋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