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丨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就是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彝族民众从古至今都认为毕摩是“智者”,是知识很丰富的人,他们识古彝文,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通过念诵经文等形式和神、鬼沟通,充当人们与鬼神之间、祖先之间的矛盾调和者,并通过象征性祭祀、巫术等行为方式处理人与鬼怪神灵的关系,以求得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说,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
匚 大山深处的千年传承
2024年5月,阳光正好,从越西县城出发,一路驱车直往大山深处。山路盘旋,彝乡山野的风光变换,在靠近山顶的位置,我们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一个彝家小村落。
村口有一处古朴的院落,经过低矮的院门,走进一座斑驳的木楼,只见室内一片昏暗。地地伍来在火塘里燃起几根木柴,在火光明灭中,将时光拉回往昔的岁月……
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村寨,时常可以遇到头戴神笠,背着经卷的毕摩,他们以祭祀送灵、祈福纳福、禳灾祛祸、驱鬼施咒、占卜行卦为职责,形成了独特的一方文化。毕摩有其严格的传承制度,基本上是父传子承。
地地伍来出身于一个毕摩家族,祖上传了70多代。他上完小学三年级就留在家里一边放羊,一边跟随父亲学习“做毕”,慢慢地吸收毕摩文字、经典唱诵、神座、占卜等各种各样的知识,此外还有多达百万字的经文需要背诵。地地伍来回想起小时候的日子,“必须要念经,念经必须要念到心里面。”
匚 出师入世 少年毕摩
无数个在火塘边上学习“做毕”的夜晚,将山间的日子拉得很长。地地伍来除了在家学习,一边跟随父亲外出“做毕”。从14岁开始,他就可以独立主持一些小型仪式。16岁父亲过世,他开始行走各方彝乡村寨,独自操持各种仪式。
那是80年代后期,那时候的日子给地地伍来留下的印象是,“猪肉不够吃,土豆、苞谷、荞面,就只有这三样。”比起一般人家,毕摩还算好的,“他工钱给不起,吃的东西要有的。”那时候的地地伍来,“吃的有,穿的有,就是没得票子”。
千百年来,毕摩靠念诵经文、做法事,来沟通彝族人与天地鬼神的相应。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人。在彝族人心目中,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
彝族人视他们为智者的化身,是人、鬼、神的中介,代表着无所不能的神圣形象。用地地伍来的话说,彝族人生老病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由毕摩来定,“毕摩最大,就这么一回事。”
匚 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毕摩
在昏暗的堂屋里,火塘里火光摇曳。地地伍来坐在火塘边上,拿着笔勾勒着曲曲弯弯的彝族古文字和神图,一边向两个儿子讲解,一如许多年前他和他父亲相处的场景。在他身边放着许多残破泛黄的经书,这是彝族人心目中知识的象征,在地地伍来家里,传承了70多代,又将一代代传下去。
对于毕摩文化的传承,地地伍来从未有过担忧。他觉得只要有彝族人在,毕摩就不会消失。地地伍来有4个儿子,除了大儿子,剩下3个儿子都有跟他学“做毕”。老二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老三老四还在念大学,看上去他的传承前景不太妙。
但地地伍来很强硬,“必须要学,我直接安排给他们,必须要一个(传承)。”最后,地地伍来有一些伤感,“不然我屋头有300多卷经书,以后我不在了,哪个来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