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特特别经济区建立,能给中企带来多少利好?

近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在利雅得的萨勒曼国王国际机场内设立沙特—中国特别经济区。这一经济区由萨勒曼国王国际机场和国际投资机构易达资本共同建设,预计于2025年启动建设,占地4平方公里,涵盖物流/轻工业园区、国际商贸园区和生活配套区,旨在推动制造、物流和贸易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中沙经贸合作。

“中沙特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对中企又有何影响呢?

一、转型中的沙特,雄心勃勃的愿景

近年来提到沙特,不得不提的就是其2030愿景。

沙特的2030愿景是一个全面而深远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元化经济结构,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并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该愿景包括提高政府效能、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经济多元化和私有化,以及发展非石油产业和私营企业。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提出的这一计划,旨在推动沙特进入一个经济多元化和私有化的新时代。

图片图为 沙特2030愿景最新进展

从当前来看,沙特经济转型成果显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非石油经济的发展。

在2023年期间,沙特阿拉伯的非石油经济活动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前所未有的50%,达到其历史最高水平。非石油经济的总价值达到1.7万亿沙特阿拉伯里亚尔,增长了57%。

艺术和娱乐活动在2021年和2022年实现了106%的非凡增长,而住宿、餐饮、运输与仓储服务等其他活动则分别取得了77%和29%的强劲增长。

2023年期间,非石油经济活动的增长在贡献的多样性和增长势头方面尤为突出,其中社会服务(如卫生、教育和娱乐)增长10.8%,交通运输、仓储和通信增长7.3%,贸易、餐饮和酒店业增长7%。

以上种种数据都反映出沙特正在努力通过增长引擎多样化实现经济繁荣,实现其转型愿景。而沙特的2030愿景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为中沙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持续升温的中沙合作

客观来看,中国与沙特的经济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源合作。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而沙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沙特的GDP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石油产业,而中国则需要大量进口能源以支持其庞大的工业和经济活动。2022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到1160.4亿美元,其中能源进口占据了重要比重。

二是制造业和工业制成品。中国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而沙特则在推动经济多元化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制造业和工业,这为中国的制造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中国对沙特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工业制成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及零件、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等。

三是科技和创新。沙特正在推动经济转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点。而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很好的表现,有能力将成熟的业务模式和解决方案带到沙特市场。沙特政府计划在人工智能、数字化、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领域培育和支持创新企业,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实力和经验可以为沙特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沙特的“2030愿景”中提到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包括建设全球最大的机场之一——萨勒曼国王国际机场,以及扩展铁路网络等。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为沙特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帮助。

今年以来,中国和沙特的金融合作也在持续升温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为 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与中国几大银行的合作

早在2022年9月,中国银行就在利雅得设立了分行,旨在通过“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综合服务”的金融方案,推动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

今年7月9日,中国银行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银行在沙特市场的进一步深入。7月24日,中国银行作为独家全球协调行、初始委任牵头安排簿记行,成功为沙特国家电力公司牵头筹组20亿美元银团贷款项目。

今年6月,中国境内首批两只投资沙特阿拉伯市场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获批,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对外开放和跨境投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两只ETF分别是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和南方基金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QDII),通过投资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紧密追踪富时沙特阿拉伯指数,为境内投资者提供直接参与沙特资本市场的机会。

沙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金融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为中国金融机构在沙特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为中沙两国在金融合作中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金融服务的本地化和多样化,中国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同时,通过金融合作,双方可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借着中沙合作的这股东风,再加上沙特蓝海市场的吸引力,许多中企纷纷下场淘金。但成立物流特别经济区对当地中企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政策利好呢?这一问题还需持续观察。

三、中国物流企业,在沙特现状如何?

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在沙特市场的迅速崛起,无疑是中沙经济互补性的一个生动体现。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还通过“自营+开放平台”模式,如Fordeal,积极拓展本地合作,大幅提升了商品种类的覆盖范围。同时,像Shein这样的垂直领域电商,专注于女性时尚,通过快速迭代和精准定位,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随着物流企业的加入,沙特的物流生态得到了显著改善。从过去的四五天到现在的两天内收货,快递时效的显著提升,得益于菜鸟网络等企业推出的“全球5日达”服务,这一服务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也促进了中东地区新用户的增长,同比增长超过200%。极兔等快递企业也在本地配送时效上不断发力,目标是在48小时内实现沙特全覆盖。

然而,尽管宏观上中沙合作持续升温,中企在沙特的实际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与当地快递商的竞争。例如,极兔目前在沙特的规模尚未能建立成本优势壁垒,且更专注于客户体验而非价格竞争。此外,高昂的物流成本也是中企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供应链及物流骨干网建设、快递车购置、货到付款(COD)模式带来的现金垫付等,都推高了快递物流成本。

在沙特,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高昂的销管费用,这比其他国家高出一倍。为了实现盈利,物流公司必须确保其毛利率达到15%以上。尽管中东电商市场在近几年迎来了发展期,但渗透率相对较低,以沙特为例,2023年沙特电商用户渗透率大约为65.5%。此外,沙特的娱乐生活相对匮乏,许多人仍然倾向于前往商场、超市消费,这种消费习惯限制了线上电商包裹量的增长,不利于快递企业摊薄边际成本。

总结来说,中沙经济的互补性为两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中企要在沙特市场实现持续发展,中沙合作这股东风究竟能带来多少利好?答案还需要中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