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韩国乐天集团因向政府提供“萨德”系统部署场地,引发我国消费者强烈抵制。彼时,乐天在中国经营数百家门店,影响力不容小觑。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乐天便因民众抵制和自身经营受挫,逐渐退出了中国市场。
如今,时隔数年,这个曾在中国市场红极一时的韩国财团,现状究竟如何?
辛格浩的商海起步
乐天的创始人辛格浩1921年出生于韩国,二战后,他远赴日本,靠贩售口香糖开启了自己的商业版图。后来,通过婚姻嫁入日本权贵重光家族,辛格浩迅速积累了商界资源,使乐天逐步壮大。
乐天的中国市场版图
改革开放后,辛格浩意识到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2008年,乐天以8亿人民币收购北京的八家万客隆超市,一举打开在华市场。
到2016年,乐天的中国门店数量已达100多家,占其全球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00亿韩元。
乐天在中国的成功无疑让其成为韩国跨国企业中的佼佼者,但这份光环随着“萨德”事件的发生被彻底打破。
萨德部署的争议
2016年,韩国政府与美国商定部署“萨德”系统,并在2017年落实。乐天将位于星州的高尔夫球场转交韩国军方,成为“萨德”部署的场地之一。
这一决定引起我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因为“萨德”的雷达监控范围直达中国,威胁到我国安全。乐天此举在中国舆论中被视作“背叛”,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抵制。
抵制风暴中的乐天
随着消息传开,线上线下的抵制活动迅速蔓延。大量乐天超市的门店被围堵,一些商场甚至因安全问题被迫关门。
据统计,仅在2017年3月,乐天在中国的112家门店中超过70家暂停营业,经营损失不可估量。面对抵制浪潮,乐天管理层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试图挽回局面却收效甚微。
乐天董事辛东彬曾一度轻视此危机,称我国消费者的反应只是一时的,抵制风波会自然消散。然而,这一言论不仅未能安抚中国民众,反而加剧了民众的愤怒。
乐天玛特的门店客流锐减,数月后被迫关闭,损失估计高达数十亿人民币。
惨淡的中国市场退出
2018年,乐天正式宣布将退出中国市场。乐天在华业务的快速崩溃成为了乐天商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除了财务损失,乐天也难以在我国市场恢复声誉。乐天不得不将中国区总部解散,将业务重心转向东南亚,但这一新战略却始终难以填补中国市场带来的损失。
转战东南亚市场的挑战
离开中国后,乐天在东南亚陆续开设免税店和超市,希望在该地区重建其商业版图。然而,东南亚市场的购买力和市场规模无法与中国相比,乐天的营收始终未能恢复到中国市场鼎盛时期的水平。
2019年,乐天亏损36亿韩元,2020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40亿韩元。
乐天从曾经的韩国五大企业之一,滑落到国际市场的边缘。
辛家兄弟的争权风波
乐天的挫败不仅源于市场失误,还受到家族内斗的拖累。辛格浩的两个儿子辛东主和辛东彬因争夺继承权对簿公堂,甚至公开爆发财产争夺战。辛东彬在2015年胜出并成为乐天掌门人,但这场纠纷让家族形象严重受损。
丑闻与司法调查雪上加霜
在乐天退出中国市场的同时,辛东彬因贪污和行贿丑闻在韩国被判刑,乐天高层也遭到一系列调查,家族企业形象跌入谷底。
尽管辛东彬最终获释,但乐天的品牌和信誉已遭重创。家族内部的纠纷和法律风波,让乐天的复苏之路充满坎坷。
重返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近年来,有消息称乐天有意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然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零售市场和已被替代的品牌影响力,乐天的重返之路并不乐观。
对于我国消费者而言,乐天是否能重塑形象,恐怕不是价格折扣和广告宣传所能轻易实现的。
全球化运营的教训
乐天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为其他跨国公司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海外市场运营,不仅要关注市场份额,更应尊重所在国的文化和情感需求。
乐天的案例提醒了所有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全球化经营不仅是经济行为,更要注重与消费者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经历“萨德”事件的重创,乐天在中国的版图已成历史。而对于这一韩国财阀巨头而言,曾经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和随后的迅速退出,已成其全球化战略中的深刻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