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举行,“海派民俗学新生代”引领新发展

图片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研讨会暨第十一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10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古猗园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数字创意与地方文旅、文化遗产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底蕴等议题进行学术研讨。本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海派民俗学新生代”概念,将进一步引领学科发展。 

图片活动合影

“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于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应用,是上海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介绍,前九届论坛都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第十届论坛则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举行,打开了上海民俗学和外地交流的序幕。“论坛是一个人才培养平台,不少当年参加论坛的学生,如今成了教授、副教授。它也是一个创意实践的平台,在上海至少有三支有规模的民俗学创意实践团队从这一平台走出,比如社科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工美等,符合上海国际创意城市定位需要的人才转型。”此次论坛返回上海举办,参与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一步增加,近年来培养的上海文化创意研究和创意实践团队担任主角,也体现出民俗学人才队伍上的新老交替。

图片论坛现场 钟菡 摄

在本届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做了《海派民俗学学派体系的建构与发展》报告,他认为,海派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主要以上海为中心,以跨区域、跨文化研究、地域民俗研究、城市民俗研究为特色,其影响力现已辐射到全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江浙沪一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学派在老一辈学者姜彬的引领以及江浙沪地区一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了吴地民间歌谣与传说研究、江南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上海城市民俗研究、海洋文化与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与谱系研究等多个创新研究领域,现已取得相当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如今海派民俗学的概念在论坛上正式倡议,相信未来会成为一种自觉,将对长三角民俗学的发展起到引领和平台的作用,这是这次论坛的显著意义。”田兆元介绍,接下来,“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还将走到长三角,下一届将在江苏镇江举办,进一步发挥海派民俗学的引领和平台作用,吸收更多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年轻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