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狮文化

图片

生活在神农教耕之地的嘉禾人民,十分推崇华夏狮文化,而且将狮子形象的表现形式与地方文艺的繁荣发展融为一体,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嘉禾狮文化。

图片

在嘉禾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中,石狮形象以其“守护神”的意义被传承和应用,足见嘉禾人对狮形象的喜爱。嘉禾人在建筑雕塑中的狮形象完全保留了中国狮相的传统风格,这是对中国狮文化的高度尊重。而在地方文化艺术这个颇具创意的表现形式当中,嘉禾人对狮子形象的创造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群众喜闻乐见的“狮舞”这种艺术表演中,嘉禾人塑造了“毛狮”、“神狮”两种形象。

毛狮又名瑞狮,体型较小,狮头用粗纸蒙在木质模型上,绘上彩色,面涂光油,插上野鸡毛,头比斗大,狮身蒙花布。这种造型既展现了狮子的王者风范,反映了嘉禾人勇争一流的事业追求,又在表演时便于单人戏耍。舞狮时,由一至四人头戴猴子面具,上身穿红兜肚,诱狮、戏狮,所以又叫“耍猴头”。狮与猴头在一张方桌上,跳跃、跌扑、翻滚、追逐、变换各种形态,诙谐风趣,舞狮是打击乐伴奏(无音乐曲牌)以锣鼓为主。舞狮完毕,舞狮队与观众互提“四句”结束。“四句”均为恭贺吉利之词。

图片

最能体现嘉禾特色的是嘉禾神狮,又称“南岳狮”。狮头用坚硬木质雕凿而成,绘上彩色,并以红丝绒线装饰,重达十多斤;口内用一横轴将上下腭连接,使狮嘴张合自如;狮尾用彩色丝绒制作,并在尾巴上系上铜铃。狮身用黄布三丈缝制而成,狮头与狮身连接处饰有红黄青三层丝绒绸布。舞将起来,狮头发出“嗑嗑”之声,威武雄壮,动作粗犷、刚劲有力,故有“武狮”之称。这种“头大体肥”的狮子造型,不仅神形兼备地体现了狮子的威武气派和祥和温顺,而且反映了嘉禾人民粗犷豪爽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神狮还有一个主要的表演形式——牵狮。它是舞狮最后一个也是最有特色的表演节目。左手持棍棒、右手拿蒲扇,踩着锣鼓点悠扬上场。表演者会用滑稽风趣的表演和四句念白引起观众抢答,博得观众哄堂大笑。唱词多为本地风光和风土人情趣事,均系吉利之词。

耍神狮还与武术表现相结合。舞狮后,会有一场武术表演。表演者光裸上身,或胸挂绣花肚兜,腰系黑巾、脚扎绑带,雄气十足地登场表演。表演内容有拳术、叠罗汉、耍刀、棍叉、剑、飞钯等。每个节目演出结束,演员会前脚跨出一步,双足微蹲,两手抱拳,左右摆动,向观众表示谢意。紧接着表演者有人与观众互提“四句”,均为互相祝贺吉利之词。

嘉禾是全国有名的花灯之乡,因此“狮舞”表演往往与花灯戏联袂登台,似乎成了嘉禾人缺一不可的民间文艺表演。而在花灯演出之前,都是“狮舞”先行。“狮舞”分耍狮和牵狮两节,中间还插入武术表演。耍狮主要由两名武士打扮的精壮后生登台表演。“牵狮”节目与其说是“狮舞”,不如称作花灯式的小品更为贴切。牵狮老者的颟顸动作、滑稽唱腔,台上台下的幽默对白,人与“狮子”的文明戏耍,可谓形象逼真,动静相宜。

嘉禾是民歌之乡,在狮舞中也较好地吸收了“民歌”的营养,使之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是舞狮前后的“喊四句”的广泛应用。“喊四句”兼有说唱的特点,是嘉禾民歌的又一表现形式,它不仅丰富了狮舞的表演内容,而且促进了嘉禾民歌的创作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喊四句和狮舞融为一体,成为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增进人民群众团结的一条重要纽带。

嘉禾的狮文化中还有值得称赞的一点是,舞狮队伍在路上碰上黄龙,神狮就要作揖拜黄龙,以示尊敬。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至高无上的图腾,华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龙身,故而形成了“狮在龙下”的尊卑格局。嘉禾狮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嘉禾县民信守原则、保持谦让的品格特征。

扫码收听

图片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