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常清: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图片

编者按: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金融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系统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本刊特别策划“新中国的金融事业”专题,约请业内人士和专家从不同维度回顾金融业发展历程、展现金融业发展成效、讲述金融业发展故事,以期生动呈现新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概貌。







作者|常清「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终身荣誉教授」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19期

图片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是为了完成当时价格改革的历史任务,其使命是理顺各类大宗商品的价格,使大宗商品价格的形成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合理反映供求关系,从而能够为资源的配置提供正确的信号。在大宗商品价格形成合理的基础上“双轨”合一,从而形成整个商品合理的、有配置资源功能的市场价格体系。在完成了价格改革的历史任务之后,我国的期货市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快速成长,不断上市新品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提高。生产经营者不仅仅接受期货市场价格信号的信息引领,而且为自己的生产经营进行风险管理。大宗商品各个行业生产经营者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有些行业基本上全产业链参与期货市场交易。2016年起,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国际化,其目标指向取得了一致共识,那就是要把我国的期货市场建设成为亚太时区的定价中心。


完成价格改革的历史使命:建设期货市场


1984年,在取得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的成功之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以价格改革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方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走出了一条增量渐进式改革的路子。农产品的价格在“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的利益分配格局下,实现了“双轨”价格体制——交给国家的部分实行计划价格、计划收购,与过去保持不变;增量部分由农民自由支配,除了口粮之外可以到集贸市场进行自由交易。我国的工业品价格改革借鉴了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经验,实行了“双轨”价格的体制,以钢材为例,存量部分仍实行计划价格,增量部分通过限价等过渡方式逐步放开,实行市场自由交换、价格随行就市的办法。

“双轨制”是我国增量渐进式改革的过渡形态,但是,1985年之后,无论是农产品价格的“双轨制”,还是工业品价格的“双轨制”,都出现了一些令改革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始料不及的问题:第一,由于供给短缺,市场价格畸高而且波动异常剧烈,计划价格信号和市场价格信号都不能反映整体供求的真实情况;第二,价格改革的初衷是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结果放开产品价格以后却出现流通混乱;第三,“双轨制”带来的市场秩序混乱,引致社会抢购风潮;第四,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如1988年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18.5%。

尽管有许多问题并不是价格改革造成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当时的理论界压倒多数的呼声是不能再继续“价格改革闯关”,要进行清理整顿。我们这些承担价格改革研究任务的人也正视现实,的确“双轨制”改革探索中有许多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最关键的一点是,理论界大多认为放开价格不等于形成市场。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通过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了期货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农产品、工业品、能源产品等大宗基础商品的价格是通过有秩序的期货交易形成的。期货市场具有形成贸易基准价格和发现时间序列价格的功能,其价格是在三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有秩序的自由交易而形成的,理性地反映了供求关系。这种价格是经济学教科书上所讲的具有调节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价格。农产品的生鲜商品是分散生产的,其销售渠道和价格形成是难点。日本也是小生产、大流通,日本的批发市场组织形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通过务实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市场形成问题逐渐清晰,大家都认识到核心是要解决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问题,而大宗商品价格形成问题则是整个市场经济商品价格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建立期货市场解决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形成问题,是价格改革的关键一步。

随着期货研究关注度的提升,期货也进入了国家领导层的视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承接了研究期货市场的任务。凑巧的是,当时国家体改委正好也在做期货研究,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联合成立了一家机构,名称定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笔者任秘书长,成员包括当时外贸部、国家体改委流通司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的部分人员。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研究方案,设计试点方案。后来,原商业部的同志作为试点品种的主管单位,也参与了研究工作。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在制定期货市场试点总体方案的同时,分别联合几个地方制定了交易所试点的方案,其中河南省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的方案最具有可行性,所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成为首个试点的交易所。以1990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为标志,我国的期货市场进入了试点阶段。后来,深圳、上海、大连等地也纷纷加入了交易所试点的行列,到了1993年,正式的期货交易推出,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正式运行。后来,期货交易不断发展,完成了“双轨”合一,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商品市场体系,完成了价格改革的任务。


服务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我国在建设期货市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尊重一般性规律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我国期货市场的迅猛发展,与我国在建立和发展期货市场的过程中始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密不可分。

第一,从设计总体方案到期货交易所建立的整个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建立期货市场首先是要建立期货交易所。我国在建立期货交易所过程中,从交易所的会员制组织形式到交易所的章程,都认真参考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会员制形式和章程。当时的资料显示,国际上的交易所有两种不同的组织方式,一种是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为代表的会员制,另一种是公司制。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会员制的方式,让交易会员平均出资几十万元人民币作为交易所的注册资本金,这种方式既能很快筹措到资本金,又使会员和交易所保持了密切的联系,可以调动各个会员积极性来开发市场,使交易所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交易量。

由于当时我们这些设计者既没有交易所工作经验,也没有亲身参与过期货交易,所以制定交易和交割规则是一个难题。我们在学习借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交易交割规则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贸易实践的情况,并多次对时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副总裁威廉·格罗斯曼(William D. Grossman)结合具体规则进行了详实的咨询,才制定出了非常简单易行的交易交割规则。这种简便的规则虽然不完善,但是可以马上进行试点交易,保证其成功运行。

第二,期货交易试点在很短时期内取得成功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根据当时价格改革的需要,我们要选择一大批大宗商品进行试点交易。在选择上市品种的时候后发优势明显,因为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上市品种成败的经验,所以试点时期品种一上市交易就能保证成功。令笔者难忘的一件事情是,当时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非常引人注目,许多人建议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来解决农副产品的价格剧烈波动问题,我们研究了国际上主要期货交易所上市品种的基本规律后,认为由于农副产品具有生鲜特点,当时农副产品不宜进行期货交易,可以借鉴日本生鲜食品批发市场的方式来解决其价格形成和流通顺畅的问题,从而少走了弯路。

政府主导型的市场建设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由政府出面来进行期货交易的培训与推广。我国期货试点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市场推广活动非常有效,要在短时间内培养期货交易的人才,让企业快速地将期货交易作为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织推广培训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我们当时认真研究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要想迅速将期货交易推广至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利用政府的组织力量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当时期货市场研究工作小组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业部、外贸部、物资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合作进行了大量的集中培训,正在筹建的期货交易所也对准会员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短时间内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把握期货交易的各类人才。

第三,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时期的经验借鉴。我们在设计期货交易所试点的时候,最早的交易规则是比较简单的,随着期货合约上市交易,交易规则不完整性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此时,对于国际主要交易所的研究不断深入,专业化程度也大大提升,借鉴国际成功交易所运行的规则,对我国交易所的规则加以完善,如涨跌停板的幅度、对于连续涨跌停板的处理、进入交割月之前会员和客户的限仓规则以及大户报告制度等。

交割规则的完善更是当时一项最紧迫的任务。交割规则不完善、不完整,甚至交割规则当中有很多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条文,如随着期货交易量的增加,限制交割的一些条款造成了交割月逼仓,以及交割的实物买方无力支付的问题。随后,各个交易所纷纷研究国际上关于交割的规则,进行借鉴引进,并且有所创新,如“期转现”等,使得交割规则在短时间内完善起来。在这个时期,交割规则的建设是问题导向的,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品种的交割问题,对此有目的地研究国际期货交易所的交割规则,对交割规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提升,基本上解决了期货交割和现货贸易的衔接问题。自此以后,我国期货市场的运行中,鲜有交割问题发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苹果期货上市成功交易,交割规则的完善功不可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种需要理顺价格。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上市了许多新的品种,基本上所有品种都能够成功运行。

在发展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国际成熟的经验,不断推出一些期权交易品种。这些期权交易运行平稳,上市后流动性逐渐扩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成功运行。

在建立期货交易所、成立期货公司、上市期货品种,包括如何进行监管以及制定法规上,都有成功的经验和范例供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在建立期货市场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用几十年的时间建成了一个市场功能显著、交易品种齐全、市场运行井然有序的期货市场。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24年6月,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合计133个(含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9个期权品种),这些品种覆盖了工业、农业、金融等多个领域,其中,农产品期货涵盖了油脂压榨产业链、生猪与饲料产业链以及白糖、棉花等期货品种;工业品期货包含了黑色金属产业链、石油与煤化工产业链、有色金属、贵金属等期货品种;金融期货包含股指期货与国债期货两个大类组成。除期货外,近年来我国期权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6月,已有55个各类期权品种上市交易。

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时,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为1.2亿手,成交金额为3万亿元。而截至2023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已经增至85亿手,成交手数增长了近70倍;成交金额在2023年已达到了567.9万亿元,增长了188倍。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期货市场20多年来的迅猛发展。


金融强国的客观要求是建成定价中心


定价中心是指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价格成为贸易定价基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定价通常采用期货价格加升贴水的方式。一种商品的定价中心通常是基于某一个特定的期货交易所,其他交易所的同种商品价格往往跟随定价中心价格变化。

根据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迅猛势头,以及对我国经济迅速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判断,在1996年前后,笔者提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下一阶段的目标定位是成为亚太时区定价中心的设想。这是基于对期货市场在完成了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体系改革之后如何发展的思考,参考了国际成功期货市场发挥作用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崛起正在改变着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世界经济格局。我国作为一个进口大国,鲜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买入保值者,可以说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里我国的经济界集体吃了一次大亏,许多外贸工作者总结出一个历史现象,那就是中国进口什么商品,这种商品必大涨;中国出口什么商品,这种商品必大跌。许多理论工作者由于远离定价中心或不了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定价机制,在对我国经济迅猛崛起这一经济事实认识不足的前提下认为“中国因素”被炒作了,从而提出“阴谋论”“狙击论”“市场操纵论”等观点。事实上,是由于我们对于期货市场定价功能的认识不充分,对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仅仅考虑了治理交易所之间的恶性竞争,而没有考虑到如何使规范发展的交易所脱颖而出,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发挥作用,逐渐发挥其国际定价功能。我国期货市场的总体发展滞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我们吃了大亏。

总结经验教训,笔者对定价中心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时区分工和品种分工的理论。品种分工,是指世界上的定价中心各有自己的市场辐射半径,有其自己的市场环境优势和产品基础,当某些生产大量消费商品的市场基础与该定价中心的市场基础相重合时,该市场就会具有形成这种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话语权的权威性,其他的市场可能会成为它的影子市场。时区分工,就是几个重点时区的期货市场有所划分,都有一个形成价格的中心为商品定价服务,这可以满足不同时区交易连续进行的要求,使得期货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随时为套期保值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手段。

通过品种分工与时区分工的理论,笔者分析了我国发展期货市场的条件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先国内后亚洲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与相关措施,以促使我国成为世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在国际定价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和质量非常重要,市场参与者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撑定价中心形成的是在产业资本或者是金融资本中产生的趋势发现者和价格引领者,他们通过对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分析预测,调节生产经营,使得该期货市场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当欧洲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时,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自然成为世界金属的定价中心。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芝加哥、纽约的期货交易所成为世界农产品、能源、外汇产品的定价中心。

将我国的期货市场建成国际性的定价中心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因为一个国家的期货市场具备了国际贸易的定价功能,说明这个国家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之列,能够发现价格趋势,精准地预测未来,其产业是有远见的成长,从而这个国家的产业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杜绝盲目发展,节约社会资源。从金融的角度讲,这些产业和企业具有充足的韧性,经得起价格大幅波动的冲击。

2016年开始,笔者关于定价中心的研究,终于在各界达成共识,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了迈向定价中心的步伐。这几年期货品种的国际化、交易者的国际化都在稳步进行,笔者认为如何培养能够准确预测未来、通过交易而引领期货价格趋势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建成定价中心的关键所在。笔者坚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一定会实现成为定价中心的目标。

 (责任编辑 刘宏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