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开房“订后即焚”,保护谁的隐私?

据红星新闻报道,日前,“酒店订单订后即焚功能引争议”话题登上热搜。据了解,用同程旅行小程序订酒店时,有一个“订后即焚”的选项,使用该功能可使“住后订单自动删除,保护隐私不被泄露”,此功能引起网友热议。
同程旅行小程序显示,“订后即焚”属于自选服务,用户选择后,订单将会在用户成功入住酒店后次日12点自动删除,届时用户将无法查看订单的预订记录;支付完成后,入住前订单的最新状态只能在订单详情页查看,不再发送微信或短信通知。
换言之,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屏蔽功能。据悉,该功能在平台上线已经有7年之久,在业内并不是秘密,之所以在今天突然被曝光并引发大量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近两年网络上各种“出轨”事件频发,而订房信息是此类桃色新闻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也正因为如此,网友对于酒店订房“订后即焚”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此功能可以有效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是保护隐私的一大进步。更多网友则担心,平台推出此项功能名为保护个人隐私,实则助纣为虐,甚至有变相鼓励出轨之嫌,理由很朴素,“正常人谁订房后要焚啊?”“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这功能?”
从价值排序上说,保护个人隐私应当排在优先级。但具体到此项功能,是否能够真正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保护了谁的隐私,其实是大有疑问的。个人订房信息泄露,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从用户手机端泄露。手机作为最重要的私人物品,通常私密性很好,除了意外丢失或遭偷窃等极端情况外,还有什么可能造成隐私泄露?只能是夫妻之间的相互查看。夫妻之间有忠诚义务,查看对方手机,是不是属于侵犯隐私,本身就存在争议,多数情况下是由双方协商决定。商家作为“外人”,强行介入别人的家庭生活,其实大可不必,客观上也确实有保护“出轨”之嫌。
另一种就是从酒店的订房系统中泄露。现实中,用户订房信息的泄露,大概率是酒店“内部人”所为。这又是一个悖论,保护客户隐私本来就是酒店的职责所在,如果酒店尽到注意义务,强化内部管理和员工培训,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推出这个“订后即焚”。反之,如果酒店做不到尽职尽责和万无一失,那么即便是“订后即焚”,也不能保证客户信息不被泄露,在订房的那一刻,客户的信息就已经有了泄露的可能性。所以这看起来就像是酒店的“免责声明”,意在推卸责任,它试图告诉消费者:你看,都“订后即焚”了,出了事,可别找我啊!这对消费者显然是不公平的。
“订后即焚”更大的隐患在于,订单作为重要凭证,一旦被人为删除,相当于证据灭失,后续如果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后台虽然能够查到原始数据,但酒店愿不愿意配合、多久后响应,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主导权完全掌握在酒店手中。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保护个人隐私固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法律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发力,但切忌陷入一种简单粗暴的单向解决思维。我们的隐私之所以会泄露,难道仅仅是少了一个“订后即焚”?这想象未免太天真。说到底,这不过是商家讨好消费者的一种噱头,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开屏新闻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责任编辑 何丹 陈洁
责任校对 陈思帆
主编 熊波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