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晓带领团队医生在门诊为患者诊脉。
东南网10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文/图)“柯主任看病的过程很暖心,他不仅关心我的病情,还细致地了解我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帮助我重新建立了治疗的信心。”21日上午,走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医园的患者林珊(化名)告诉记者,她患有萎缩性胃炎,半年来治疗效果不佳,“回家后,我一定按照柯主任说的去做,不仅要认真吃药调理,更要改掉熬夜、不规律饮食的坏习惯”。
林珊口中称赞的柯主任,就是福建省最美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下文简称“省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柯晓。
破解难治性胃肠疾病
一年前,饱受病痛之苦的陈菲菲(化名)叩响了柯晓诊室的门。
当时,陈菲菲被反反复复的肚子疼困扰,腹部还慢慢鼓起了一个“硬包”。她奔走了多家医院,但医生们的诊断却大不相同,有的说是阑尾炎,有的说是肿瘤,要马上进行手术。在病痛和焦虑情绪的双重影响下,她的体重掉到了70斤,且面色蜡黄、精神萎靡。
“是不多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接诊后,柯晓带领医院炎症性肠病团队对陈菲菲的病情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完善了小肠CTE的检查,作出了诊断。“她肚子上的‘鼓包’,提示肠梗阻和肠穿孔正在发生,情况很危急。”柯晓回忆说。
那么,陈菲菲还要不要手术呢?医院炎症性肠病团队组织了外科、影像科、营养科、病理科等进行多学科诊疗(MDT),最终决定采用保守治疗:中西医方法并用,既发挥现代新的生物制剂的优势,同时采用传统中医的方法进行辨证施治,包括中药内服及灌肠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法,还有针灸、外治法等。
一周后,陈菲菲的腹痛就得到了缓解,肠子保住了,肚子的鼓包也越来越小、从硬变软了。在团队的精细治疗及管理下,她的体重逐渐增长至90多斤,脸上也有了光彩和笑容。
除了克罗恩病外,柯晓团队多年来还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性肠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溃疡性结肠炎并不多见,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柯晓介绍,该病患者往往存在结直肠弥漫性黏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发作时不仅腹痛、腹泻,还会排黏液脓血便,病情反反复复,痛苦不堪。
治疗慢性炎症性肠病,西医主要是抗炎、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疗,疗效虽好,但部分药物副作用较大,同时存在耐药及复发问题。
“从中医视角出发,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多为湿热,应采用以清热化湿为主的疗法,缓解期的患者一般脾虚,应注意健脾治疗。此外,血瘀可贯穿患者病程始终,还应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柯晓解释说。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柯晓团队证明了中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独特优势,疾病轻中度阶段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可与西药美沙拉嗪等相当,且副作用少;中重度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提高治疗疗效。
创新开展多学科诊疗
吃喝拉撒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行为。生活中,大家更多地重视营养摄入,对于便秘等排泄问题关注较少。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柯晓发现成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多数患者还不把便秘当“病”,认为它是一个不需要去医院解决的“小问题”,一开始就通过服用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类成分的“天然”泻药,或者塞一两支开塞露来解决排泄难题,直到无计可施才到医院就诊。
柯晓坦言,每每看到这些苦不堪言的便秘患者,他都心痛不已,“自行服用蒽醌类泻药或大剂量灌肠,虽然早期疗效显著,但长期滥用,不仅会引起肠道神经功能损害,导致排便越发困难,甚至会引起结肠黑变病,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了帮助更多患者解决排泄难题,2010年起,他带领团队开始对慢性便秘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
柯晓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已经有了更深入、微观的认识。因而对慢性便秘的治疗,应结合现代检查手段,先找准病因,再针对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精准辨治。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为给患者提供就诊便利,柯晓牵头成立了福建省首个便秘多学科诊疗团队,创新开展“便秘诊治联合门诊”和“难治性便秘多学科联合诊治”两种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单位。
与此同时,柯晓团队凭借出色的技术实力成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便秘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单位,执笔撰写最新的全国中西医结合便秘行业标准——《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参与国家药监局《中药新药用于慢性便秘临床设计指导原则》的制定。
近年来,柯晓还通过积极举办培训活动、学习班等方式,大力推广有助于找到便秘原因或发病机制的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球囊逼出试验、排粪造影等专科辅助检查手段,不断提升各级消化专科医生的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