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发现新鸭嘴龙类改变演化认知!

图片

2024新恐龙

     最近,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发现了一种生活在晚白垩世的鸭嘴龙类,这种来自于墨西哥北部科阿韦拉的恐龙被命名为科阿韦拉龙Coahuilasaurus)。

图片

      科阿韦拉龙的发现和命名并非一帆风顺,其化石仅仅包括了头骨与下颌骨的前半部分,编号为IGM 6685。这些化石起初被认为与编号为PASAC 1的标本属于同一个物种,不过PASAC 1并未被命名,只是暂时被称为“撒维纳斯鸭嘴龙”(Sabinas hadrosaurid)。后来,古生物学家又将两个标本归入小贵族龙(Kritosaurus

图片

图注:化石发现的地点,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注:古生物学家在展示发现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之后,当古生物学家仔细检测了IGM 6685,才发现其鼻子和吻部具有独特的异型特征,足够建立新的属。于是在2024年,古生物学家发表论文,正式描述了科阿韦拉龙,其属名来自于化石发现地——墨西哥州的科阿韦拉州,模式种名利帕尼科阿韦拉龙(Coahuilasaurus lipani),种名来自生活在化石发现地的美洲原住民——利帕尼族(Lipani)

图片

图注:科阿韦拉龙的化石及比例尺,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注:科阿韦拉龙发现的化石及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注:科阿韦拉龙的化石在头部中的位置,图片来自网络

        科阿韦拉龙的体长可达8米,体重约3吨,是一种大型的鸭嘴龙类。科阿韦拉龙的脑袋长而高,特别是其鼻子上端高高隆起,就好像是长了一个大鼻子。在鼻子下面是坚硬的角质喙,牙齿则全部长在口腔内侧,用于咀嚼坚硬的植物。科阿韦拉龙的身体粗壮,尾巴很长,它粗壮的后肢能够支撑行走和奔跑,不过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四肢行走的。

图片

图注:科阿韦拉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注:科阿韦拉龙的头部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科阿韦拉龙生存于距今7250万年前晚白垩世的北美洲,化石来自于普韦布洛山组(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地层,根据地层信息判断,它们生活在河口边缘的沿海地区,这里繁茂的植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由于发现的大部分化石非常破碎,我们虽然知道地层中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是却无法确定属名,不过还是能够确定判断它们属于暴龙类、角龙类、驰龙类、伤齿龙类等。

图片

图注:普韦布洛山组地层的恐龙物种,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代的北美洲还有多个著名的地层,比如著名的恐龙公园组(Dinosaur Park Formation)、双麦迪逊组(Two Medicine Formation)等,这些地层中最常见的就是鸭嘴龙类,普韦布洛山组当然也包括了大量的鸭嘴龙类化石,其中一些被命名和描述,比如阔鼻龙(Latirhinus)、符冠龙(Tlatolophus)和威拉弗龙(Velafrons),但是大多数并未被描述。

      通过系统发育学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科阿韦拉龙属于鸭嘴龙科之下的栉龙亚科——小贵族龙族(Kritosaurini),这个家族来自于阿拉米迪亚大陆的南部,而这个区域在坎帕阶的鸭嘴龙类多样性明显多于北美洲北部,于是古生物学家提出了这里曾经是鸭嘴龙类避难所的假说,而引起当时北美洲鸭嘴龙类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温的下降,这反而更加适合角龙类的生存,于是在白垩纪的最后几百万年中,北美洲的角龙类在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等都超过了鸭嘴龙类。

图片

图注:坎帕阶时期的北美洲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图注:小贵族龙族的头部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与最近在墨西哥发现的其他恐龙一样,科阿韦拉龙的发现表明墨西哥的恐龙与同时代美国和加拿大的恐龙并不相同,具有地域特色。

图片



参考资料

图片

1.Longrich, N.R.; Ramirez Velasco, A.A.; Kirkland, J.; Bermúdez Torres, A.E.; Serrano-Brañas, C.I. (2024). "Coahuilasaurus lipani, a New Kritosaurin Hadrosaurid from the Upper Campanian Cerro Del Pueblo Formation, Northern Mexico". Diversity. 16 (9): 531. doi:10.3390/d16090531.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