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手小汤师傅“慧种地”|新农人 兴农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鑫矾 通讯员 邬振

  在手机App上圈出飞行地块,设置好飞行速度、飞行高度、亩用药量等参数,随后无人机起飞至农田上空,自动开始药物喷洒作业,而田埂上的无人机飞手则坐进车内,自顾自地做着自己的事情。10月24日,记者来到长沙县金井镇郑四喜家庭农场,看到了传统的辛苦种田变“悠闲游”的一幕。

  这个无人机飞手是刚满22岁的汤郑鑫,2020年从城里回到乡里,当起了“新农人”。他告诉记者:“过去,我可以说自己是‘十指不沾阳春水’,但四年农业干下来,我已经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农机‘多面手’,不仅学会了使用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植保无人机,出去承接业务的时候,有些人还会叫我一声‘小汤师傅’。作为一名新农人,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现代科技力量对传统农业的改变,让干农活变得既高效又潇洒。”

图片

  每年服务面积超15000亩

  回乡之前,汤郑鑫从事过工业生产,也干过印刷工作,但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种田并不陌生。“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帮着父母干农活,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双抢’时期,每天起早贪黑,抢抓农时。”汤郑鑫回忆道。

  2020年,汤郑鑫选择回到家乡,加入自己家的郑四喜家庭农场。说起做农机手的经历,他感慨万分:“以前农村都是老一辈在种田,水稻种植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工作模式,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程度不够高,运用科技、引进新技术的理念也不够强。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做第一个借助知识和科技的力量种好田的新农人,只要肯想肯干,农村大有可为!”坚定信心,说干就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汤郑鑫晚上查阅资料学习各类农机知识,白天边摸索边实践,从零开始,很快就掌握了农机操作的“十八般武艺”。

  “刚开始学习操作无人机的时候,‘炸机’是家常便饭的事,电线、电线杆、树干我都撞过。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无人机的优势越发明显。”汤郑鑫告诉记者,“勘察好路线后,只要根据作业区地理情况,在遥控器上设置植保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播撒宽度等参数,就可以精准喷洒农药、播撒化肥,相比传统方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一台无人机飞防作业一天的工作面积能覆盖超300亩的农田,相当于节省了10多个人工。”

  “那时候想要用植保无人机打药都必须提前预约外地公司,平均一亩地要花费15元,还不一定约得到。”汤郑鑫说,在学会操作无人机后,他开始为周边农户提供施肥打药服务,平均一亩地收费10元。如今,一到农忙时节,汤郑鑫就成了村里的“顶梁柱”,带着无人机为种粮户提供飞防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超15000亩。

  全程机械化“慧”农更惠农

  从耕田到播种、插秧、收割、烘干,汤郑鑫让郑四喜家庭农场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从一开始种植100多亩水稻,到现在经营家庭农场扩大种植面积到700亩,全程机械化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轻松和智能。”汤郑鑫说。

  同样是种地,与父辈们不同的是,汤郑鑫更懂得用科技来提升生产效率。在回乡务农的4年里,他不仅每年都能掌握几项新技能,还积极购置新设备、新机器,考取旋耕机、植保无人机、叉车等机械操作证书,广泛应用于育秧、犁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在今年7月举办的长沙县“星工杯”星沙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植保无人机比赛暨长沙市“星城杯”无人机职业技能竞赛长沙县选拔赛中,他更是斩获了一等奖。

  “种粮这事儿啊,规模化种植能产生更多收益,机械化种植才能提高效益。但如何做好规模化经营与管理,以及怎样提高机械化水平,都得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如今的汤郑鑫说起种田来头头是道,在机械化种粮的道路上,他越走越有信心。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他正在拥抱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善于运用机械化与智能化手段实现“轻松种田”。

  “去年,刨除人工、施肥等成本,纯利约40万元。”汤郑鑫的“种田”事业逐步走上了正轨,现在他最上心的事是培养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未来我想成立一家飞防公司,承包全县的飞防业务。”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汤郑鑫勤练“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种田经”。

  人物名片

  汤郑鑫,2002年生,长沙县金井镇郑四喜家庭农场的农机手。2020年,汤郑鑫回到自家的家庭农场,通过学习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让当地传统农业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是当地为家乡农业生产贡献力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代表之一。在今年的长沙县“星工杯”星沙工匠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植保无人机比赛暨长沙市“星城杯”无人机职业技能竞赛长沙县选拔赛中,汤郑鑫斩获了一等奖。

  兴农36计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让很多人打破了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希望越来越多的“00后”回到农村,以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

  ——汤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