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翘首以盼的《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出版



业内翘首以盼的《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一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这是第一部基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齐国钱范整理研究的专著,是一部关于齐国刀币及賹化(刀)圜钱范与铸造工艺研究之力作,无论是钱币、文博考古界人士还是从事冶铸史研究的同仁,都将从中获益。

 

周卫荣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 左右滑动查看 详细信息 →

《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0)是根据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基址出土钱范及相关遗物整理完成的研究专著。2019、2020两个年度在遗址中部和西部发现大量的钱范,数量巨大,学术价值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


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钱币学会、山东钱币学会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及时开展了整理和研究工作。2021~2023年,在发掘的间隙持续开展拼对、修复、文保、绘图、三维拍摄、科技检测、报告撰写等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一综合性的研究专著。


 

东周时期的齐国经济强盛、工商繁荣,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诸侯国之一。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大量钱范及相关遗存的发现,向我们展现了齐国先进的铸币工艺和发达的货币经济体系

 

图片

▲ 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位置示意图

 

通过五年的发掘工作,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的夯土建筑群与稷下学宫关联密切。建筑群紧邻小城西墙西侧,南北呈四排分布,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围发现有夯土墙和环壕,与小城一体建造,是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唯一一处战国时期的高等级院落式建筑群,与文献记载的稷下学宫的位置十分相符。夯土建筑群于战国中期始建,战国末期废弃后成为了城内冶铸垃圾的填埋地。

 

遗址内发现的刀币及賹化陶质钱范均出土于打破夯土基址的汉代灰坑和水井内,堆积年代晚于建筑群,且未发现任何与冶铸相关的遗迹,因此遗址并不存在铸币作坊的性质,钱范是由他处搬运至此进行了废弃填埋。出土的3000余件钱范大多残碎程度严重,系填埋时的有意损毁。小城内的安合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掘中曾出土较多齐大刀钱范和铸币遗迹,是一处明确的铸币遗址,城外的废弃钱范可能就来源于此。

 

图片

▲ 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地点出土铸钱遗存照片:钱范面范和背范

 

出土刀币钱范可分为面范和背范,其范面均刻有浇道和三枚刀模型腔。钱范范背留有制坯时按压的指窝痕迹,多为右手,少量为左手按压,指尖方向较为随意,一般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按压,部分使用四指,通常可见3~5排。根据实验观察在范体表面均匀按压指窝应是起到增大范表面积、防止收缩开裂的作用。范体侧面刻有合范线,用于合范时对齐两范。面范刀币型腔较深,刀身刻有 “齐大刀”三字币文,通过对不同字形特征的币文进行笔画拆解,大致可以分出六种较为稳定的币文刻划风格,体现的是工匠专业分工和流水线式生产步骤。背范型腔较浅,刀身上端刻有三横,下端刻写背文,经整理分类,出土刀币范的背文共见有十种,以“日”字居多,可为齐大刀刀币的产地溯源提供重要依据。在刀币范及賹化范的浇注口两侧常见有文字符号或图案的刻划,初步释读结论虽无法明确其真实意义,但基本排除了合范标记和物勒工名等说法。

 

賹六化母范

1 件。J22∶1,残块。夹砂红陶质。可见一枚方孔圜钱钱模,钱肉凸起,穿内略呈黑褐色,币文阳文正书“賹六化”,直径3.3厘米。分型面中部见少量白色残留物,左侧边缘凸起。范背有“十”字状刻划。残长5.18、残宽6.24、厚4.08 厘米,重105.7 克。

 

图片

▲ 賹六化母范(J22∶1)范面、背照片

 

图片

▲ 賹六化母范(J22∶1)线图


 

首次发现了阳文正书的“賹六化”陶质母范(J22∶1),结合出土賹化陶范均为背范而不见面范这一现象,可推断賹化圜钱的铸造采用的是铜质面范与陶质背范组合的方式,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范铸币案例。賹化范的背范范面平整,但留有因浇铸时受热而产生的浇道及币模痕迹,通过币模的直径大小可推断该批钱范铸有“賹化”“賹四化”和“賹六化”三种圜钱。賹化范与刀币范共出,且部分賹化范与刀币范有改制互用的现象,明确了齐大刀与賹化圜钱同时作为齐国的官方货币使用和流通。

 

图片

▲ 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地点出土铸钱遗存照片:鼓风嘴、冶炼渣

 

此外,遗址还出土有半成品范坯和工具范,以及大量陶支座、鼓风嘴、炉壁、冶炼渣等铸币活动的相关遗物,为进一步研究刀币及其原材料的冶铸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高圈足、圆台面的陶支座是新出土的一类器形,由于其台面残留物较多、圈足内无明显使用痕迹,初步推断其用于钱范浇铸时放置坩埚。炉渣、鼓风嘴等冶铸遗物的冶金考古研究表明齐刀币的铸造存在直接冶炼铜矿石再进行合金化的工艺,生产效率较高。 

 

图片

▲ 第三次模拟实验制作的钱范成品

 

刀币作为先秦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之一,是齐国流通使用最为广泛的币种,本次大量出土的刀币钱范为深入探究其制范与浇铸工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参考。研究人员立足于细致的考古学观察和科学分析方法,开展三次模拟实验研究,最终成功复原了齐大刀钱范制范的完整操作链,解决了钱范制作的诸多工艺细节问题。模拟实验和相关科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出土钱范中未添加任何有机质羼和料,并进一步推测其范料可能源自齐故城附近的盐渍化土壤;范坯烧制实验中成功将土窑焙烧温度控制在1000℃左右,与出土钱范的烧成温度测定结果一致,证实了传统土窑烧范的可行性;通过对出土钱范范表涂层的科学分析,得到了涂层物源成分的重要认识;还对刀币范型腔的刻制方式进行了模拟验证,复原了“模板刻划”这一特殊工艺。

 

图片

▲ 部分钱范型腔表面层拉曼光谱分析结果

 

古代钱币的生产聚合了资源、技术、经济和社会互动等诸多要素,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和城市手工业考古研究的重要方面。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3000余件钱范及大量相关铸币遗物的出土,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成熟的冶铸技术和复杂的产业分工,反映出齐国金属钱币铸造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还有望在齐都临淄的城市布局结构和变迁、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演变等课题的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价值。


图片

 

本文摘编自《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全2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0)一书“第七章 结语”“序”“后记”,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9311-9

责任编辑:王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