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支社区商业基金终于投出了第一单?

图片

~~上篇:叙述~~


1 第一次反转

五月下旬的一天,刚下飞机,潮湿的闷热就扑面而来,但难掩心里的兴奋,半年的努力,这单生意终于要落地了。

微信工作群里一位年轻人突然提到,"好像这单生意有人要抢了,是从塔罗牌算出来的,这个可灵了,是AI的。"

难道高学历的聪明人也信这个?

上车不久,卖方老总的电话打来,"实在抱歉,出了些情况,原定下午的签约要先等等,估计晚上才能有结论,您别急。"

晚上,伙伴们一直在CBD高迪咖啡厅聚在一起守候。大家喝酒聊天,看小蛮腰,雨后的霓虹灯更炫美。

过了十一点,还没有消息,才悻悻离去。

两天后,在成都猛追湾对面的黑酒酒吧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们坚信的社区商业赛道,在行业里推动了两年,无人认可。努力了许多个日日夜夜,才有了绝佳机会,却在99度时突然'被迫失温',这压力真不是打打坐读读书,就能让自己和团队再坚持下去的……。"

后来,朋友看到了那篇文章,开导我:"做事尽人力,成事在天赐。"


2 第二次反转

这个项目,有两个竞争对手,我们和一个大机构在明处竞争,结果最终拿到签约权的却是另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人家在暗处不动声色,有更灵活的条件。

一个月后的深夜,被一个消息惊醒。卖家暗示,那个社区商业又有了复活的机会。

我赶紧编好微信,说明我们的诚意和确定性,又把写马斯克的文章转去,表明干成事的心愿。

然而这无眠之夜换来的却是一周的杳无音信。

在北京丽都sipium餐吧的吧台,我踌躇着点开了那个AI塔罗牌。很快她给出了三个结局。

结局一:新的机会

甲方来电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由于你们团队展现出的坚韧和创新精神,我们愿意给你们一个新的项目机会。”

结局二:合作提议

竞争对手突然联系我们:“对你们团队的方案印象深刻,愿意提出一个合作提案。”

结局三:意外的反转

有着项目生杀大权的甲方老总发来微信,说又有了复活的机会。

我急切的问AI:"会是哪个结局?"

AI答:"最终答案就是最好的结局,但天机不可泄露。……"

(我差点儿把啤酒泼在ipad上……)

第二天,我给团队开会,要求每个人都选一个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成都等,立即出差一周,把以前的投资线索再筛一遍。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

在石墨周记里,我记下如此心得:

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历许多个不眠之夜,因为太看重某个生意,或太在意某些事。我们惦记着那些五花八门的结局(悲伤的、荒诞的、惊奇的……),使纯净的心缠绕了太多痛苦之丝。

生活就是不断的反转,如果我们的意志能保持不变的姿势,心才能平静。


3 第三次反转

八月下旬,那个小企业最终没能顺利履约,机会再次来临。但我们又陷入第一次时的尴尬,难道继续与另一家大机构pk?

在当天的工作周记里只敲了几个字:好难!

合作还是竞争,我们内部也意见不统一。第二天,我给伙伴们发了一篇《备忘录》。

近三个月来,第四次飞到南方,和卖家各股东方及pk大机构见面交流,一切顺利。很晚才回到酒店,喝了点儿酒,想写点什么,却不知如何下笔。

一早醒来,在一个孤独的公寓里,很安静,看到窗外的近山,被浓厚、阴沉的云笼罩着,一只飞鸟傲然从窗前掠过。

提起行李箱前,给伙伴们发了微信:

大局已定!我傍晚乘机去成都了。



~~下篇:采访~~


4 一问感悟

九月中旬,我约他采访。

看来他是几天没刮胡子了,怎么穿着苹果绿裤子,上身是橘红色的未来感的圆领衫。这打扮可真少见,说是休闲装,但感觉不太协调。

我特地选了对他有感觉的那个高迪咖啡。窗外的雨很急,很大,倾盆而下,已望不到优雅的小蛮腰。

我问,"听说这笔投资花了大半年时间快完成了吧,中间有过三次反转,真不容易。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老S先给自己点了一杯带气泡的白葡萄酒,望着窗外的暴雨倾注在湖面上,喝了一口,才慢慢回答。

"时间比你说的还要长,过程有些煎熬。我查了一下,自己写下的备忘和起草的沟通微信超过了两万八千字。"

"那时,我在看香农的文章,他提出过香农五步法,详细的我记不清了。大意是遇到难题关键的是简化问题、分段解题、跳出惯性。"

"能更具体说说吗?"

老S答,"有三点感悟。"

"第一点,就是要与卖家建立信任关系。组织背后是人,要与关键人建立关键信任。但大机构决策流程复杂,需要从上中下三层都有流畅的沟通渠道,否则谈判起来很累,不是不了解人家的战略诉求,就是提出的方案解决不了人家的痛点。这需要自己团队的高效协作。"

"第二点,决策者要在一线,有贴地感。生意的核心是双赢,不能做成零和游戏。双方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最正常不过,如果缺少关键决策者的一线及时沟通,团队间的小矛盾就会累积成大鸿沟。"

"第三点,和竞争者不要撕破脸。前期的竞争者,随着时事的变化,总有合作的机会。商业上的竞争,要讲点儿底线,还要各自留些余地。"

图片


5 二问执着

我问, "高和2015年就开始投资社区商业了,但只做了一个项目。十年过去,为什么这么执着,非要做社区商业吗?"

老S不紧不慢地回答,"2015年投社商是机会型的。那时开发商需要的是出表,底商不散卖招商品质才有保障,还可以促进住宅的销售。和大机构合作的第一单就是如此。那时没有明确的退出方式,策略是散卖30%,余下的长期持有。没有金融支持自然只是尝尝鲜,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