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媒体报道先锋
分享专业医疗器械知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出现了“逆全球化”趋势。
2008年,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金融危机,美国迅速将危机转移至全球,让整个世界为其“买单”,因此引发了多国的不满。从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反全球化从思想和理论转变为部分国家的外交政策。2020年后的新冠疫情更是客观上将逆全球化带入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作为跨国医疗器械集团,在这一历史新阶段该如何应对?其中国战略将有何改变?
近期,美敦力、GE医疗、飞利浦等全球巨头的高层均就现阶段的发展做出论述,器械之家综合整理了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近期举办的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强峰会上,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执行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针对中国市场和美敦力的中国战略发表了诸多见解,上述报道于10月13日发布。
据了解近年来,美敦力不断加快在中国的发展步伐,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培训、售后、投资基金的全价值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2年,美敦力在上海设立中国研发中心。中心目前拥有14个自建实验室、近300名研发和管理人才。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研发65款产品,其中50余款成功上市,23款实现全球销售。2016年和2023年,美敦力分别成立美敦力中国Ⅰ期及Ⅱ期基金。截至目前,Ⅰ期基金已经投资了手术机器人、数字化应用、日间手术等领域的10家中国初创企业。
顾宇韶表示:全价值链的布局,对于很多长期看好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战略。在医疗行业,尤其是器械这个赛道,我们的全产业价值链布局涉及研发、生产、培训、服务等。我们还有风险投资基金来投资本地的创新企业。
今年是美敦力进入中国的35周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已经形成了全价值链的布局。当然,今后的目标是要把每个价值链的环节做大做强。中国是美敦力全球范围内第二大单一市场,也是美敦力全球范围内唯一拥有两座创新中心的单一市场,每年提供15000人次的中高端创新疗法和器械的培训。在过去十多年,大概培训了20万人次。这不光是提升自有竞争力的一种策略,也能够提升行业的整体能力。
美敦力全球高级副总裁、执行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总裁顾宇韶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未来的市场行情,顾宇韶抱持乐观态度。
面对《财富》中国新媒体执行主编谢菁炜提问,当下中国市场的哪些趋势、哪些需求让您意识到,这些正成为美敦力在华的历史机遇?同时,还遇到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顾宇韶回答:先看几个数字。宏观层面,首先,中国已经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近3亿人口大概会达到65岁,甚至年纪更大。3亿人口是什么概念?美国整个人口数也就是3亿多,所以中国对医疗的刚需巨大。第二,我们的城镇化还在继续,不断有人来到城镇,他们的医疗需求也在提升。
我们一些先进疗法和手术的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的潜力。举个例子,以每百万人口数作为基数,美国的心脏起搏器植入量约为1400台,日本约为400台,我们中国不到100台。所以即使有现有的术式和疗法,都还远远没有达到广泛可及。所以从宏观来讲,具体疗法的渗透预示着巨大的刚需,这个刚需只会在中短期加速,因为人口正在加速老龄化。所以我们一致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
当然,挑战也存在。包括医药行业、器械行业的集采,根据每个公司产品的管线和价格降幅不同,给企业带来了不一样的冲击。在今天的中国,医保还是就医最主流的支付方式,但是其他很多国家已经有多种支付方式了,所以我们希望行业政策可以推动让病患、病患的家人有更多的支付方式,减轻他们家庭的负担。所有这些,我觉得是行业要一起去努力应对的挑战,最后真正服务于广大病患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GDP增速 5%左右,我们认为医疗行业,刚才谈到的这些刚需的增长会高于GDP的平均增长,可能会达到7%或者8%,甚至更高。在今年的GDP中,医疗费用占比是6.7%左右,以后可能会达到8%到9%左右。所以不论从宏观角度,还是GDP的横向相比来看,我觉得医疗器械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
如何应对国产替代
近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迎来罕见的“政策密集期”,促就明显的“国产替代”导向和潮流。比如近年对业内产生最大影响、最能代表“国产替代”导向的,是202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内部文件《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俗称“551号文”。
这份文件列明政府采购的诸多产品,须达到一定国产比例,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
虽然551号文作为“指导标准”在名义上并不具强制属性,但它对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医疗器械类外企的市场份额和经营收益面临挑战。
面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新政策频出,比如倡导国产替代。美敦力如何相应地调整在华策略?”的提问时,顾宇韶回答:
本土化的进口替代对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不可能医疗需求这么巨大,却100%依靠进口。当然,医疗器械全部国产,我认为也不是最佳选择。我们需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这个器械、这个疗法是不是最先进的?这个先进的疗法、先进的器械的可及性是不是足够高?也就是它需要价格适中、操作培训简单,可以快速地惠及所有病患,为他们真正减轻病痛,恢复他们的健康,延长他们的寿命,我们的本土化也是以这些为目标的。
我们还更关注的是临床创新性和质量。我们投资的公司也好,做VC的也好,还是医院采购端也好,都只是一个策略性的、短期的行业策略,中长期更要看重临床带来的实质意义,和给病患带来的价值。
近期,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与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展开对话,并于10月10日发布了相关报道。侯文皓提问:去年麦肯锡中国区主席倪以理提出“下一个中国,在中国”。作为一家在华经营百余年的老牌外企,接下来将怎样长期制胜中国?
张轶昊回应:这句话我特别赞同。很难找到比中国更好的市场。在医疗环境方面,中国是全世界的人口大国,很多病种也是全世界最大最多的。在创新方面,中国的研发人才也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一致,我们过去四五年就是扎扎实实在做。我们在中国落地了成都和深圳两家新工厂,成都的回旋加速器工厂真是很神奇, 2023年5月,奠基那天在一片荒地上,下着大雨,我们打着伞。当年12月初,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下线了。在什么地方你能想象得出,回旋加速器这么复杂的高端设备6个月能够下线。
我跟大家说,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下一个中国速度还是中国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中国很有信心。中国现在的医疗市场为全世界第二大,未来有望成为第一,但是中国的医疗费用占GDP只有6.5%~7% 。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医疗方面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一定会做大量的投入。
关键词——全面国产
在专访中,张轶昊还表示:在中国,很多国际企业都在做本土化。我们使用不同的词——全面国产。本土化还是一个外企的思路,把国际上生产、研发出来的东西拿到中国本土化。我们致力于全面国产,在中国生产,在中国创新。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灯塔网络成员,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成功获评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成为中国医械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对于北京工厂,张轶昊表示:我认为为三个特殊之处。第一是“三个全面”:全产品线、全系列、全供应链。在北京工厂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产品:CT、X光机、血管机、手术机、乳腺机、骨密度仪,还有PET/CT核医学影像设备。全系列是指从高到低、从经济型到超高端全覆盖。全供应链是指供应链非常完整,CT设备最核心的探测器、球管等关键零部件都在这里生产。
第二是“数实融合”。我们把人工智能、数字化、云计算彻底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供应商发货开始,接货、生产、质量控制,再到发出产品,我们将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字化成果融入生产链的每一个环节。
第三是“中国优势”。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我们的北京工厂和其他基地,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可起到链主的作用带动整个供应链,让我们的产品更有效果、质量更好,发货更快。我们在中国有1000多个供应商,核心供应商300多个,专精特新供应商也有160多个。我们与所有供应商形成一个强大的生态体系,就不再只有GE医疗一家在发力,而是大家合力帮助我们取得更大成功。
发挥链主作用
针对张轶昊在第三点提出的发挥链主作用,在7月19日发布的《人民日报》也有相关报道。
据报道,在GE医疗北京生产基地不远处,还有一家北京德为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为”)工厂。德为最初只是液晶显示产品代理商。20多年来,随着与通用电气医疗合作的不断深入,德为积累了更多液晶显示产品制造经验,与GE医疗共同开发医学影像技术和显示控制技术,并开始进行自主研发生产,为超声、监护、心电和麻醉等医疗设备提供定制化的显示产品和解决方案。2012年,德为显示终端的年产量仅为1000台,2020年已增长到5万台,10年间供货量增长了50倍,并在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远销巴西、美国、挪威、芬兰等国。
在合作过程中,GE医疗的国外合作伙伴也看到机遇,选择进入中国市场。芬兰地太科特探测技术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探测器元器件供应商,与通用电气医疗合作后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活力,决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建产能。目前,这家公司全球70%至80%的产能都集中在这里。
在上述采访中,张轶昊表示:“30多年来,通用电气医疗不断推动产品、服务、渠道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布局全系列产品线,完善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的全流程,推动更多高端生产线在中国落地。”
飞利浦全球首席执行官贾博瑞于近期接受了第一财经专访,回应了对中国市场和布局的诸多提问,上述专访发布于8月2日。
面对“在如今的全球整体趋势下,中国市场在飞利浦业务布局中有着什么样的定位?”的提问时,贾博瑞表示:不论过去还是未来,中国都是飞利浦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已有百年发展历史,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制造业的分布更为广泛,分散在美洲、欧洲、亚洲等,而中国仍是我们最重要的全球生产基地之一。由于体量足够大,中国市场将持续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在我们全球销售额中,中国市场的占比在13%-14%。
同时,中国作为创新中心的地位在变强,我对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满怀期待。如今,飞利浦在中国的生产和研发能力,90%都是为了服务中国市场的,产品和业务生态系统的本地化程度不断提高,切实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
我们与政府有非常紧密的合作,我曾多次拜访中国领导,深入探讨飞利浦如何支持中国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和变革。同时,我们在中国一共拥有五个综合性生产基地,2022年还成立三个创新中心,分别聚焦产品、系统和软件的本土创新,部署在深圳、苏州、沈阳和上海,希望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
未来,我们希望能进一步拓宽在中国的业务足迹。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整体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贾博瑞表示:
考虑到需要面对的患者数量,我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态体系,所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也会倒逼创新。中国医疗系统的生产力已经远超很多其他国家,但仍需更多地改变对人力的依赖,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倦怠和压力。
如果一味依赖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一旦出现人员结构性短缺,会对医疗系统稳定造成潜在威胁。这也是为什么我呼吁在医疗领域开展系统性改革,统筹整合医疗体系的各部分,运用科技赋能管理,通过创新提质增效。
只有当所有要素全面改革,才能真正推动系统性的转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医疗生态的一部分,飞利浦将积极支持这种变革。
——
逆全球化实际上反映了近年来的全球发展危机问题,体现了全球资本的临时性战略调整,但不会改变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今天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全球化”,也不在于究竟是“逆全球化”还是“再全球化”,而在于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应该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后续,器械之家也将密切关注医疗器械领域的全球化发展,为大家带来前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