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灯塔工厂”达72家 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智造”点亮未来
近日,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观众正在参观亨通光电“全球灯塔工厂”展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端到端灯塔工厂”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外机总装车间。本报记者 沈东方 摄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第12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共有22家制造企业加入全球灯塔网络,包括17座“单一工厂灯塔”、2座“端到端灯塔工厂”和3座“可持续灯塔工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入选的22家工厂中有13家来自中国,占比近60%。据工信部消息,我国“灯塔工厂”增至72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灯塔工厂”,寓意工厂如灯塔般指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准。与其他工厂相比,“灯塔工厂”将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动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不断攀升,背后是哪些力量的支撑?记者进行了采访。
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服务,空调产业的全过程变得更“聪明”
提起空调智能化,人们往往会想到远程开关机、语音交互、智能调温等功能。而对于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工程技术负责人李鸿军来说,空调智能化不仅要让空调产品变“聪明”,也要让空调的制作过程变“聪明”。
此次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被评为“端到端灯塔工厂”。“‘端到端灯塔工厂’不仅关注工厂内部的转型升级,更将视角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追求全链条的协同优化与高效整合。这种灯塔模式强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与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降本增效与价值最大化。”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山东分院副院长朱翔鹏向记者介绍。
与其他空调企业“先生产、再售卖”的模式不同,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的产品主要出口海外,采取的是“用户先下单,再按单生产”的定制模式。客户来自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从电压到技术标准再到气候,均有较大差异。“比如中东最高温度可以达到53度,北欧最低可以达到零下40度,这决定了我们的空调产品有的需要满足高温制冷的需求,有的要实现低温制热的功能。”李鸿军介绍。
“众口难调”是产品设计团队曾经面临的一大难题。设计师们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开发不同种类的产品,不仅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做产品验证,延长了产品的交付周期。
为了解决产品设计端的效率问题,工厂集成海外海量仿真和实验数据,建立了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预测模型。“只要把需求输入进去,这个模型可以自动匹配出压缩机应该用多大的,冷凝器应该用什么参数,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设计效率。”李鸿军表示,智能化在设计端的应用,帮助胶州工厂的样机评估验证效率提升62%,产品开发周期缩短49%。
产品设计出来了,如何合理安排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什么,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当工厂的13条生产线面对130个国家和地区空调订单需求时,合理调度必不可少。海尔胶州空调互联工厂的生产以周单模式推进,即每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排产。从生产线排布到计划排产再到最后交货,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繁琐,以前排产人员要通宵加班才能排出生产计划,但是依赖经验估算排产,调度的效率依然不高。
“大数据帮了大忙,我们现在给生产线装上了‘智慧大脑’。海外订单自适应调度系统以13条生产线的历史生产数据以及员工结构、设备状态等实时数据为依托,同时结合订单类型、天气和船期等,动态调整产线生产能力,可以输出最低成本目标下的动态调度结果,实现13条生产线到日到时的生产及发运计划。目前工厂海外订单交付周期缩减19%。”李鸿军说。
作为一名在空调工厂工作了18年的技术人员,李鸿军经历了海尔空调智能化生产的全过程。在他看来,“灯塔工厂”的意义不仅在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在于生产理念的转变——以前是做一件产品卖给用户,现在是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以产品售后服务为例,售后服务响应慢、服务工人技能不均曾是外销空调的痛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厂融合空调服务大数据与生成式AI大模型,不仅能实时维护空调,虚拟“智能服务专家”还能支持多种语言自由切换,在线指导2000+海外服务工人,现场输出图文、视听等多模态服务方案,进一步提升用户的售后体验。
百年传统工厂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建成包装产线管理等智能管理系统
想要在婚宴、公司年会上请宾客喝到带有专属logo和设计的酒水,但是需要定制的酒水数量不多,怎么办?在青岛啤酒,私人订制的订单数量最少是15小箱,有100多个啤酒瓶模板可供选择,交货只需20天。
“个性化定制对生产线转换效率要求很高,酒液、酒瓶、外包装都需要调整。以前我们的个性化定制订单最少要3000箱才能覆盖制作和运营成本。如今,我们打造了行业首家柔性制造体系及个性化云定制平台,单日可最多实现20个以上品种快速转换生产,品种转化时间降低70%,生产线效率提升30%,订单交货时间缩短50%。”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副厂长赵维成向记者介绍。
走进青岛啤酒厂智能化包装车间,耳边只有叮叮咚咚的酒瓶碰撞声。在这个规模化的流水线生产车间内,只有5-7名工作人员。
青啤人常常用“最古老也最现代”来形容这座已有121年历史的工厂。数字变革、柔性生产,让青岛啤酒在2021年就获评“灯塔工厂”。而绿色转型的实践,是其今年再次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的密码。
糖化,是啤酒酿造中关键的一步。麦芽和热水混合达到特定温度,蒸汽发生器提供稳定、可控的高温蒸汽,确保麦芽中的酶活性最大化,从而提高糖化的效率和质量。以往,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蒸汽会通过排气筒排放到大气中,而现在青岛啤酒厂建立了能源供应中心,将蒸汽回收,二次利用于之后的巴氏杀菌环节。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啤酒的生产成本,也起到了节能降耗的作用。
类似的智慧也被运用在二氧化碳的回收中。“啤酒酿造有个特点: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而在包装过程中,我们又需要给酒液里添加二氧化碳以保持其工艺特性。”赵维成表示,只有达到食品级纯度标准的二氧化碳,才能被回收再利用。如何准确“捕捉”符合回收条件的二氧化碳?该工厂借助大数据力量,建立数学模型,实现了自动精准控制开关阀门等,从而实现对二氧化碳最大限度的合理回收及利用。
从探索高效低耗酿造技术变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到行业首推轻量瓶、减薄易拉罐,一瓶啤酒的变化记录着减碳、降碳的步伐。
作为青岛的网红打卡地,青岛啤酒厂位于繁华的市中心,周边道路狭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随着产业持续发展,仓储物流的压力越来越明显,“向上要空间”成为破题关键。
31米高、上下共12层,置身这座巨大的智能立体仓库时,记者第一感觉是“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最多可以放50万箱酒,通过智能仓储系统可以清楚看到哪些货架是满的,哪些是空的。”青岛啤酒厂生产部生产调度杨丰彬告诉记者,成品啤酒从码垛、缠膜,到AGV(自动导向车)成品搬运,再到进入立体仓库存储,整个过程都实现了无人化和智能化。
解决了仓储难题,物流发运也在数字系统的帮助下提高了效率,这一变化,叉车司机们最有体会。“为了保证产品的全过程追溯,以前叉车司机需要做不少信息采集方面的工作,需要用扫描枪扫七个码才能把货物搬上车。而如今,仓储管理系统能有效分配货物、记录信息,司机们只需要把货物叉到车上即可。”杨丰彬介绍,有了数字系统之后,物流货车在工厂的等候时间下降了约50%,能为消费者提供更新鲜的产品。
“中国智造”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
“灯塔工厂”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制造变革,更是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模式、生产模式、质量管理模式和消费者服务的全方位变革。
“从具体行业来看,我国新增的‘灯塔工厂’主要覆盖家用电器、风能设备制造、核能技术、煤矿机械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乳制品等多个关键领域,彰显出它们作为制造业中坚力量的硬实力。”朱翔鹏认为,这些行业普遍拥有高度发达的技术水平,比如核能与轨道交通行业,更是传统意义上的重资产密集型产业。建设“灯塔工厂”既能在硬件上实现机器设备与管理体系的深度智能化升级,又能在软件层面推动员工思维与技能紧跟时代步伐。
朱翔鹏介绍,从评定类别来看,“单一工厂灯塔”聚焦工厂或车间内部的技术革新与运营模式管理的精细化;“端到端灯塔工厂”将视角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追求全链条的协同优化与高效整合;“可持续灯塔工厂”更加关注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产品设计等多个维度,力求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截至目前,位于中国的“灯塔工厂”增至72家,占全球42%,位居全球第一。“灯塔”数量名列前茅,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缩影。
乘“数”而上、向“新”而行。我国工业互联网功能体系不断完善,根据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已超过1.4万个,工业互联网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
“近年来,我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十分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可控,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未来,我国制造业将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适应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朱翔鹏表示。(本报记者 沈东方 自山东青岛报道)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1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
精准监督推动行业系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