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验核攻击下的数据链通信,中国通信设备经受住了模拟核爆考验

图片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我国已经完成了一次核攻击下的数据链通信测试。这次测试的背景是,一枚核弹在距离地面数十公里的平流层发生爆炸,用核爆产生强烈的高空电磁脉冲(HEMP)对我军数据链网络的生存能力进行了检测。

图片

(相关报道)

报道中称,按照中美的军用标准,通信设备要承受的电场强度为50kv/m,但是这次测试将电场强度提高到了80kv/m,增加了60%之多,测试结束后,我军通信设备没有受损,数据链网络也在短暂中断之后迅速得到了恢复,其在核电磁脉冲攻击下的生存能力得到了验证。

由于我国自1996年最后一次核试验后,就宣布暂停核试验了,还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因此,这次测试中进行的,显然是一次模拟核爆炸。

80kV/m电场强度的指标已经非常高了,要知道,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将入射电场场强>100V/M的环境称为强电磁环境,工业产品的抗电磁脉冲测试最多也就是100V/m而已。

组织核反击的可靠保障

之所以要进行这样的核电磁脉冲模拟测试,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核战争威胁越来越大,俄乌冲突已经打了快三年了,巴以冲突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北约进行了13国参加的大规模核战演习,五个常任理事国集中测试了洲际弹道导弹,我国也进行了东风-31AG的全弹道试射,种种迹象表明,世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核战争风险,不能不防患于未然。

图片

(东风-31AG试射)

但我国已经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了,这就使得建立强大的核反击力量成了我国的必由之路,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在遭受核打击的情况下迅速组织核反击才行,因为核爆炸尤其是高空核爆炸会形成强大的核电磁脉冲干扰,通信设备与数据链网络在这种强电磁脉冲干扰下能否正常工作,对能否及时有效的进行核反击至关重要。

那什么是核电磁脉冲呢?这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超强电磁波,能够在电子设备内形成瞬态的高电压和高电流,导致其绝缘材料被击穿,进而导致短路,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失去相应的指挥、控制、通信功能,从这个角度看,核电磁脉冲类似于一种被超级强化了的雷电。

核电磁脉冲的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的升高而增大,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几百公里的高空爆炸,所产生的核电磁脉冲的波及范围可达几千公里。

我国用于核反击的主力装备有两种,一种是公路机动发射东风-31AG和东风-41陆基洲弹道道导弹,一种是094、094A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的巨浪2、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可无论是洲际导弹发射车,还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机动性和隐蔽性都是非常强的,这就需要绝对可靠的通信设备和数据链网络发送核反击指令,它们在核电磁脉冲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就至关重要了。

图片

(东风-41导弹方阵)

可靠进行中段反导拦截的前提

不仅是核反击,通信设备和数据链网络在核电磁脉冲环境下的可靠性对中段反导也很关键。

自从我国于2010年1月11日进行第一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以来,到现在为止,类似的测试已经进行了7次,虽然次数不多,但技术水平却相当之高,比如2023年的中段反导试验中,设定的目标就是一枚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这可是东风5系列中的最新改进型,射程高达16000公里。更重要的是,这枚东风-5B还疑似携带了一种高超音速弹头,这种难度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图片

(中段反导测试)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中段反导系统已经开始实用化,最新的官方媒体报道已明确指出,红旗19已在关键区域进行了战备部署。可以预见,一旦中段反导系统实现大批量制造,凭借"中国制造"赋予的强大产能,进行大规模反导部署,打造笼罩全国的反导盾牌也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设备和数据链网络在核电磁脉冲环境下的可靠性就至关重要了。

这是因为,我国中段反导系统采用的动能弹头,要靠直接撞击产生的动能摧毁目标,对中继制导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另外,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X波段反导雷达和导弹预警卫星探测到的目标信息也要通过数据链发送给中段反导系统,一旦通信设备和数据链网络在核电磁脉冲攻击下瘫痪,我国的中段反导能力也会被严重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