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生态融入生活,绘出“家门口”的绿色画卷

近年来,上海通过一系列生态空间的建设,将自然融入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些项目不仅让市民的日常生活被绿色环绕,也成为了家庭、孩子和社区交流沟通的纽带。

近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了“我们的人民城市”系列专题采访活动,记者深入多个生态空间,探寻这些项目如何为上海的“人民城市”增添绿色底色,使生态与生活无缝衔接。

上海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等政策文件,以“千园工程”和“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为抓手,逐步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图片

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主任张莹萍介绍,环城生态公园带在城市外围形成了一条绿色屏障,计划至2025年新增50座“环上”公园,建设约105公里绿道和37座以上驿站,形成“自然、生态、野趣、静谧”的“环上公园群”,逐步满足市民对“家门口公园”的期待。

张莹萍还提到,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显著提升了周边商业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龙湖上海华泾天街品牌推广负责人张国诏表示,自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开放以来,商场周末客流显著增长,尤其是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客流量同比上升约15%,餐饮和娱乐类品牌的销售额表现尤为突出。

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内,“森虫秘境”和“树篱学堂”展示了儿童友好型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实践。

作为儿童友好型公园的示范样板,森虫秘境通过昆虫观察和自然互动区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自然学习的乐园。上海市政总院景观院项目主创设计师贺文雨表示,这片30公顷的绿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放松空间,更是适合各年龄层的“自然学堂”。

图片

在公园设计和改造过程中,公园特别邀请了40位小学生参与儿童友好型改建提案。华泾镇团委书记陆慧主持的“童言无忌”议事会广泛收集了孩子们的意见,将竹节虫秋千、昆虫乐园和秘密树屋等创意融入设计中。

图片

陆慧表示,“有位小委员家长的话让我非常有感触,她说,当小小的梦想被看见,碎碎的倾诉被听见,这大概就是小小儿童的大心愿。”这种儿童友好设计的理念,让公园成为孩子们的生态课堂,帮助他们在游乐中体验自然之美。

普陀区在苏州河沿岸积极推进“半马苏河”区域的生态改造和空间提升,打造出一条宜居、宜游、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态走廊,通过“一江一河”滨水驿站体系和多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和多样化的体验。

图片

“半马苏河”区域的建设旨在优化水体环境和沿岸生态,同时提升市民的日常休闲体验。在规划制定阶段,普陀区沿河每隔1公里布局一座驿站,既提供公共厕所、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也增加了普法宣传和骑行驿站等特色功能,使滨水区驿站不仅具备便民功能,还逐步发展成为多样化的市民服务中心。

位于苏州河畔的梦清园原址为1933年建成的上海啤酒厂,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历史建筑至今保留,现被改造成环保主题公园。

梦清园的核心设施是一座地下3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主要用于收集初期雨水并排入市政系统,体现了“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

图片

普陀区在梦清园内增设了一条全长1224米的滨河步道,并建设了两个滨河驿站,分别位于江宁路桥南北两侧。江宁北驿站和江宁南驿站配备了公共厕所、休憩区及饮品售卖等设施,自2023年起24小时开放,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游园便捷性。

据介绍,梦清园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也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使这片空间成为苏州河上的重要生态节点。

为满足市民的多样需求,普陀区在“半马苏河”沿线布局了多个特色驿站。其中,“半马苏河驿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是该区域的代表性项目,集党群服务、社区活动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服务和活动空间,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图片

宜川驿站作为彭越浦步道的起点,采用流线型设计,并设有观景平台,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热门场所。宜川驿站还引入普法宣传功能,由普陀区司法部门负责运营,进一步拓展公共空间的服务属性。

此外,该区域内设有法治驿站、骑行驿站等主题驿站,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休闲运动等专业服务,增强驿站的多功能性。

普陀区“半马苏河”项目通过历史保护、环境友好和便民服务的多功能布局,逐步展现出现代化绿色走廊的独特魅力。

图片

上海通过环城生态公园带和苏州河滨水区的改造,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设计,为市民创造了多层次的绿色生活体验。

从儿童友好型设计到滨水步道的多功能驿站,这些生态空间在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也通过互动赋予了市民新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