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40年:用“打工文学”讲述20世纪中国的发展

10月16日,“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在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通过大量的文献、图片、音像资料,以历史事件为脉络,重要事件为节点,追溯自1984年以来“打工文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打工文学”独特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当天,举行了“打工文学的历程、价值与未来展望”的专家交流会。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柯雷、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柳冬妩、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羊城晚报高级编辑吴小攀等与会嘉宾围绕“打工文学”的概念内涵、多元价值、本土发展和海外传播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图片

期待把“打工文学”写入文学史

1984年,打工者林坚创作的短篇小说《深夜,在海边有一个人》在《特区文学》(第3期)上发表,被认为是“打工文学”最早的作品之一。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深圳这座新城市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当时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杨宏海是最早提出“打工文学”这一概念的人之一。在他看来,“打工文学”是深圳劳务工最早发自内心的呐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打工者的创作既是“心灵的呼唤”,也是一种“真实的文学”,有“毛茸茸的生活的感觉”,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城市经验与中国经验。

“打工文学的编撰、出版、研究建立了一座纸上的博物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表示,深圳从小渔村发展为大都市的历程,不是写在一座座标志性的地标建筑上,而是写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中。“这些人的生命经验与人生梦想,他们的希望与绝望,都在文字、文学作品里。”

在李杨看来,“打工文学”凝结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浓缩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共同经验,有了共同的生命体验,才会不断产生家园的感觉,深圳才能被人看见、被人记住。“我觉得深圳应该有一座打工文学馆,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比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重要得多。”

同时,李杨也强调了“打工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我现在特别期待把打工文学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用打工文学讲述20世纪中国发展的历史”。

图片

“打工文学”的世界谱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打工者群体迅速扩大,越来越多打工者加入写作行列,从张伟明、安子、黎志扬、周崇贤,到王十月、郑小琼、塞壬、丁燕等,他们的写作陆续斩获重要奖项,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杨宏海介绍,“打工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引起了海外文学界专家的关注。荷兰莱顿大学的柯雷教授,曾专程就“打工文学”到深圳采访,目前正在撰写关于打工诗歌的长篇研究报告。

“我研究中国当代诗歌三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海外媒体如此关注一个来自中国当代诗坛的现象。不仅有学术研究,还有诸多国际诗歌节都会邀请来自中国的打工诗人,比如郑小琼。”柯雷表示,海外对“打工诗歌”的关注,一方面源自“打工诗歌”的丰富性,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社会学、人类学、移民研究、性别研究等;另一方面“打工诗歌”不仅是社会经验的表达,也是审美经验的表达,有着开阔的研究空间和极大的研究价值。

图片

在柳冬妩看来,“打工文学”不仅是广东的产物,中国的产物,它在世界文学史上都能找出自身的谱系来。“19世纪中叶,英国就出现了工业小说,法国的文学里面也出现了大量的女工形象,包括美国文学、芝加哥文学都有类似的书写,当下中国的打工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吴小攀则强调,当下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对“打工文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从文本出发,探讨其文学层面、审美层面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根本。同时,他也从海外传播的角度,分析了“打工文学”在翻译层面的准确性和可能性。

文学性已大大提升

“打工文学见证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构成一座文学意义上的城市纪念碑。”柳冬妩表示,“劳动者之光:打工文学40年回顾展”让他感觉到打工文学的价值内涵正在被认可。回顾“打工文学”40年的发展历程,从类型化的角度去观察会更细致、更深入。在他看来,“打工文学”作家群体之间的个性其实是大于共性的,每个作家、每个阶段的作品都是不一样的。

从类型化角度来看,“打工文学”可以细化为打工诗歌、打工小说、打工散文、非虚构文学、网络文学等。“几十年,打工文学每个类型都有它的发展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比如打工小说,从深圳走出的王十月,一直在文学领域探索,从《出租屋里的磨刀声》到《国家订单》再到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不舍昼夜》,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色。”柳冬妩说。

图片

吴小攀认为,“打工文学”已经发展了40年,当前无论是作品的质还是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打工文学”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对打工文学的研究需要关注到它的阶段性,回到具体的作家作品”,从而发掘出对于当下文学的镜鉴意义。

于爱成强调,打工文学是城市文学、城市叙事,绝不是乡土文学、乡土叙事。这种文学,经过了自身40年的发展,已经在文学性上大大提升,很多“打工文学”作家已跃入当前国内最优秀的同龄作家行列。

“中国人的密码、中国文化的复杂性都可以在打工文学中找到痕迹,也需要打工文学继续深究细描。”于爱成表示,“打工文学”任重道远,打工文学作家应当有抱负,用笔呈现深圳新城市文学的面貌,写出一代中国人的心灵的变迁,真正走向多样性、多元化、先锋以及兼容并包的文学未来。

图片

文|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