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廊桥老人”周万巩:义务传播“廊桥文化”二十载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蒋红燕

温州泰顺的廊桥也享誉中外,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桥梁之典型”。

“桥身富丽堂皇,飞檐大气磅礴,泰顺的廊桥背靠青山,清溪从下流过,堪称中华文化瑰宝。”1929年出生于泰顺的周万巩,目前是杭州市钱塘区下沙街道早城社区流动党员,他义务传播“廊桥文化”已二十余载,还将个人筹建的展厅与藏品无偿赠送给家乡。

传承文化留住美

图片

廊桥之美令人神往,廊桥文化让人陶醉。1980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组织专家到泰顺等地实地考察,发现廊桥构造与《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极为相似,确认北宋时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在民间并未失传。泰顺廊桥,揭开了青山掩映下的神秘面纱,如今境内遗存古廊桥32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座,是全国现存古廊桥最集中、最具特色的区域之一。

图片

“当年我开的医馆离附近的廊桥才100多米,北京和上海的专家来考察,我过去看热闹,没想到一句话触动了我。”20多年后,周万巩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我问他们,这种木桥在泰顺有很多,你们怎么这么重视。一名专家说,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好的东西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交谈之中,周万巩受到了启发:如果能开发利用好廊桥资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发展,这对繁荣泰顺农村经济意义重大。

图片

开医馆有钱赚,宣传“廊桥文化”得倒贴钱,选哪个?74岁那年,周万巩下定决心,转让医馆后开始行动,自掏腰包16万元请工匠建廊桥模型和展厅,并义务担当讲解员,一干就是11年。

85岁那年,周万巩从在展厅讲解宣传“廊桥文化”转向在学校、政府做技术指导。两年前来到钱塘后,精神矍铄的他仍奔忙在弘扬“廊桥文化”的路上,将中华传统技艺与文化之美送到课堂、部门和社区,把传统文化种子播撒在人们心田。

自建展厅赠家乡

“我在泗溪廊桥边上长大,要不是专家的一番话,活了几十年都不知道宝贝就在身边。”周万巩说,家门口就有溪东桥、北涧桥两座廊桥,自从打算为家乡的文化宣传和旅游发展做点事,他就开始搜集资料,落实场地,学习充电讲解知识。经过一年多筹备,2003年5月1日,泗溪廊桥文化展览厅正式向社会开放。

图片

“最初是五个人一起宣传廊桥文化,最后只有他这个牵头人坚持了下来,很不容易。”了解情况的同村村民回忆道,周万巩当年经常走访有关部门寻找资料,还拜访经验丰富的廊桥营造师傅了解建造原理,后来觉得知识储备不够,还或借或买很多资料研究廊桥历史,对廊桥的历史、结构、工艺、保护等知识,他都烂熟于心。

图片

周万巩独立筹建的这个展厅仅有50多平方米,里面放置了20多座廊桥模型,100多份实物资料则囊括了全国39座国家级保护的古廊桥资料及泗溪镇历史资料。为了让廊桥文化影响更多人,他全年无休,每天通过这个宣传窗口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11年间,周万巩共义务讲解两万多次,接待来自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的游客100多万人次。

图片

廊桥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需要有心人,更需要远见卓识。2014年7月1日,周万巩将廊桥文化展览厅18座廊桥模型,以及750份嘉宾题词和墨宝、照片无偿捐赠给家乡,他动情地说:“我把这些藏品捐赠出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保护管理,也能让更多人了解泰顺廊桥。”

“廊桥精神”代代传

钱塘没有廊桥,周万巩却把“廊桥精神”带到了这里。

2022年2月,周万巩入住下沙街道早城社区湖左岸小区,祖孙三代尽享天伦之乐。“以前我们都不了解‘廊桥文化’,周大伯来了之后越发感受到它的魅力。”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锦说,居民们听过讲座后对廊桥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学习到其背后的“廊桥精神”。

图片

在周万巩看来,讲好廊桥故事,才能引起大家对“廊桥文化”的兴趣,而衍生出的“廊桥精神”更值得学习和传承。“有着悠久历史的廊桥,体现的是乡民的守望相助。”周万巩说,为了解决遇水出行难题,乡民们靠集体智慧和勤劳团结,用一根根木材“敲打组装”起深山中的廊桥。一桥横跨沟壑,架起内心的安宁和通往外界的坦途,几百年来,山中廊桥屡毁屡建,成为“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它可以凝人心寄乡愁,是地地道道的“百姓桥”。

图片

二十多年来,周万巩编撰自费印制了四个版本的廊桥文化宣传书册,如今96岁高龄的他还在继续梳理优化宣传内容,为后继者提供参考。一直以来,他还坚持走进偏远山区学校宣讲廊桥知识,让孩子们了解“顶”“撑”“编”“压”的廊桥建造技巧,从历史中感受“廊桥精神”,真正懂得“舍己为公,助人为乐,积德行善,持之以恒”为“廊桥之德”。

令周万巩欣慰的是,2021年全国首部廊桥保护专项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有效推动了廊桥保护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泰顺还牵头联合浙闽七县成立廊桥申遗联盟,实施“廊桥出海行动”,向世人展现中国廊桥之美。

“如果将来钱塘想造一座廊桥,我可以出份力。”周万巩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